一、当时未发现碰撞离开现场算逃逸吗?
若未在交通事故中察觉到任何异常情况,就无法划定逃避责任的行为界限。
判定某人是否存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大关键性因素:
(一)主观方面:此环节探讨的是行为人在事件中的主观动机;
(二)客观方面: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行为是否满足了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情形要求;
(三)空间要素:该行为是否仅限于在“事故现场外”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应对措施。
对于“交通事故中的一方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离开现场是否可视为逃逸?”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只要他们在事故发生之后擅离职守,就都可以依法归类为逃逸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详细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及其具体涵义。
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我们将把那些在接受调查时声称自己无责并选择驾车脱离现场、报告如故却没有切实遵守现场服从指挥等待处理、抛下车辆远离现场后又回归等共计八项情况均界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典型案例需要特别注意:
一、明明知道某处已发生交通事故,然而交通事故当事人仍旧选择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当交通事故当事人坚持认为自己在事故中并无责任,因而选择驾车逃离现场的;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二、电动车撞人逃逸怎么处罚
电动车肇事逃逸者将面临行政拘留五日并罚款人民币千元的严厉惩罚。
若涉案情况严重,构成了交通肇事罪,那么逃逸情节将会作为量刑依据,刑法判定为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不等。
特别是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则可能会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重后果。
若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相关人员不仅会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执照,而且终身亦无法再获得新的驾照许可。
对于已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贴以及为治疗和恢复所必要的合理费用,同时还要补偿因误工而减少的合法收入。
若致使受害者残疾的,赔偿主体还需支付辅助器具费用与残疾赔偿金;若致使受害者死亡的,则还须赔偿丧葬费用及死亡赔偿金。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n(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n(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n(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n(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n(五)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n(六)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n(七)“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n(八)“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n(九)“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