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诉讼时效间期的计算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于权益人获知或理应有责任方实施损害行为时开始计算。
对于借款合同这样的商事事务来说,具体诉讼时效的特殊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经明确约定了解除期限,如果在此后发生当事人未能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情况,诉讼时效便会从此约定的履行期限满期之日起正式启动。
其次是双方在签署合约过程中并没有对履行期限予以明确指出,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能够确定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便可以此期限期满之日起计时。
实践中,有些合同可能会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来履行债务,因此,每一期付款的期限都可以认为属于确定履行期限的范畴。
再者是无法确认是否存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对此种情况,应从债权人提出要求义务人支付款项的宽限期结束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
最后则是当事人在第一次接到债权人的权利主张之时,便明确表示不会承担还款的义务,这种情况下,诉讼时效同样会从当事人坚决拒绝履行义务的那一刻计起。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全文56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