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内容讲述了胁迫人和胁从犯的概念及其特点。胁迫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受到他人威胁而实施犯罪的人,可以免除部分刑事责任或减轻部分刑事责任。而胁从犯则是在共同犯罪中被他人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人,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我国刑法中对于胁从犯的规定较为独特。
如果家人因为犯罪行为而受到威胁,那么犯罪行为人可以被视为受到胁迫,因此可以免除部分刑事责任,或者减轻部分刑事责任。胁迫人是构成犯罪的,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胁从犯指的是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我国刑法的独特体例。它有两个特征:1、在主观上行为人虽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是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者是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2、在客观上行为人虽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犯罪行为人可以免除哪些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行为人可以免除某些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行动不便、难以接受刑罚或者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参与诉讼活动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犯罪且仅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执行刑罚的犯罪行为人,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并且获得他人或者单位出具的悔改证明的;因犯罪行为给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带来重大损失,被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谅解的;有立功表现,获得国家或者集体奖励的;案件属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黑恶势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经过特别程序处理,不再追究刑事责任的。然而,这些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形并非绝对,具体是否可以免除刑事责任还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体案件的处理,需要根据案情、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案件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符合免除刑事责任的条件。
犯罪行为人可以被视为受到胁迫,因此可以免除部分刑事责任,或者减轻部分刑事责任。然而,这些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形并非绝对,具体是否可以免除刑事责任还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体案件的处理,需要根据案情、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案件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符合免除刑事责任的条件。同时,胁从犯指的是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我国刑法对其有独特的体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