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或商品供应者的行为。
比如某件商品,通常的销售价格是117元(含税),购进价格是81.9元,那么销售者应缴纳的增值税是5.1元,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0.51元,则获得的毛利润为29.49元。如果销售者有条件将销售价格提高到134.55元,则缴纳的增值税是7.65元,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0.765元,获得的毛利润为44.24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销售价格提高后,虽然销售者缴纳的增值税及附加增加了2.8元,但其获得的毛利润却增加了14.75元,利润增长大于税款的增长,实际上把税负转嫁给了该商品的购买者。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进行筹划的基本途径之一。转嫁意味着税负的实际承担者不是直接缴纳税款的人,而是背后的隐匿者或潜在的替代者。税款的直接纳税人通过税负转嫁,自己并不承担实际税负,而仅仅是充当了税务部门与实际纳税人之间的中介桥梁。由于税负转嫁没有伤害国家利益,也不违法,因此税负转嫁普遍受到纳税人青睐。
税负转嫁的方法很多,不同的纳税人会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自身所处的地位及纳税身份,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根据税收粘滞性掌握税负转嫁是成功实现税负转嫁的基本规律。
税收粘滞性是指谁纳税,税负就由谁负担的特性。税收粘滞性程度高,意味着所纳税款实际上多由纳税人负担,难以转嫁;税收粘滞性程度低,则意味着纳税人很可能不是实际负税人,税负较容易转嫁。税收具有粘滞性并非说所有税收都有粘滞性,即使是具备粘滞性特征的税收,其粘滞程度也不相同。粘滞性最强的是所得税等直接税种,间接税因税种不同而粘滞性不同。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税收粘滞性具有相当普遍的特征。税收粘滞性与商品的供求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规律支配。需求变动影响价格,供给的变动反作用于需求,商品的价格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上下波动。税负能否转嫁,主要看纳税者怎样根据税收粘滞性来掌握市场供求变化,以及怎样引导这种变化。
第一,在某些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课税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属于可要可不要的消费品时,税收粘滞性较高,税负倾向于由纳税人负担,此时,该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不要强制进行税负转嫁的尝试。价格低,人们购买的就多;价格高,人们购买的就少,转嫁税负的尝试会使该商品难以销售出去,一旦商品滞销后再行降价处理,问津的人也会很少。
第二,如果课税产品供不应求,需求量与供给量相差十分悬殊,在该课税产品价格可以被抬高的情况下,税收粘滞性就很低。生产厂家在努力扩大生产的同时,往往把承担的税款连同各种费用一道转移给购买者,进行彻底的税负转嫁。应当指出,在商品经济中,税负转嫁不是不光彩的,也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加速供求关系平衡,促进市场繁荣的一种手段。
第三,当商品的供给一定时,如果市场需求增加,税收的粘滞性就较低,生产经营者可以将其承担的税负加到商品价格上,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这种状况多是一种商品的生产相对处于数量、质量稳态过程中,即社会再向该产品生产企业投资,就会导致供大于求;而若从这些生产企业中抽走资金减少生产,又会导致供给不足的一种局面。这种局面在重大应用技术发明和扩大生产之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税负转嫁也是较为普遍的。
第四,当需求一定时,如果供给减少,税收的粘滞性也较低,税负可以通过价格上涨方式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供给方是否充分掌握需求处于静态时的程度,以及预期能维持多长时间。比如学生的文具用品,多数情况下社会对其的需求处于一种稳态,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供给上稍作减少调整,他们的税负就可转移给购买者。
总之,根据税收粘滞性情况,结合商品市场供求变化,准确掌握税负转嫁,是纳税人进行筹划的新空间。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