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督办代表书面意见公租房能否扩大比例成焦点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是一句口号,廉租房、公租房能否实行一房两制,公租房的比例能否扩大,公租房建设的时间节点如何落实?昨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集中督办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对人大代表书面意见的办理情况。据悉,在市房管局今年主、合办的59件代表书面意见中,有30件涉及住房保障,占比超过50%。
希望部门回复有针对性
昨天上午,人大代表裴蓁首个发言,他说今年提了《关于加大城市租赁公房建设的建议》,主管部门在办理过程中态度很好,先后和人大代表、政委委员进行3次沟通,可最后还是用了一份统发稿来答复。
我不满意,给的结果是采纳,但具体采纳了什么我不清楚。代表的意见不一定对,但希望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回复。裴蓁认为,加大保障性住房不是句口号,扩大公租房比例,至少能平抑房价,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并且缓解动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
他建议将廉租房和公租房纳入同一体制管理,两者租赁条件不同,但可互相转换,公租房可以作为不具备廉租房继续使用者的退出缓冲,廉租房可以成为公租房条件恶化后的可靠保障。同时他希望推公租房时,应考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公租房居住比例原则。
关注年内公租房项目落实
代表马瑜说: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房地产调控,首先要设立一个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在内的战略目标。归根结底,终极目标是让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让广大老百姓居者有其屋。
根据计划,年内可启动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含单位租赁房)超过100万平方米。代表李鹤富就此提问,这1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区域如何分解、时间节点怎么落实,建议政府要慎重考虑。
陈莹代表建议,提高公共租赁房的供应量,让高校青年教师安心搞科研。
没有资金,政府部门难为无米之炊,本市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比例应该到位。代表刘正东说。
考虑公租房政策持续性
听完代表们的发言后,市房管局局长刘海生坦言,公共租赁房的政策虽然已对社会公布,但不代表政策不需要完善。他还承诺,今后在答复代表时将注意体现针对性。
据介绍,公共租赁房的政策研究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队伍庞大,既有专业学者又有专门的市场机构。但是,公租房问题越研究越感觉到政策的复杂。刘海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考虑,公共租赁房是缺房源还是租金偏高?不同对象有不同需求,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福利分房的老路,又不能仅应付舆论就由政府集中财力、土地建公共租赁房,这样操作不具可持续性。
住房要解决的是居住问题,而非产权问题。刘海生说,要解决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阶段性居住困难,通过发展租赁住房,形成本市较完整的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