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和事业退休后养老金差在哪里
1、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时间:由于2014年10月之前,事业单位普遍没有个人交纳保险,建立个人账户,因此,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时间就是从2014年10月之前。
2、缴费基数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应不低于档案工资和离退休费两项之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按实发工资或社会平均工资。
3、缴费比例不同:企业参加保险的人,缴费基数都不高多数是在最低缴费基数60%上下浮动,事业单位是按照实际的福利待遇确定的缴费基数,一般都会在社平工资的百分之百以上,高的甚至到150%到200%。
4、养老金计算不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计发比例为0.4%,退休金与退休年龄有关,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5、发放方式不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实行社会化发放,而企业的养老金由社保局统筹办理,养老金也由社保局发放。
二、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不同的原因在这里,看看国家的努力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比企业退休人员待遇高,既有历史背景因素,也有缴费因素,相对而言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仔细地了解。
最初,我们国家能够享受退休制度的,只有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社会团体的工人、干部。相应的人数量有限。毕竟在七八十年代,我国是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系社会,大多数人没有工作也没有退休金。毕竟当时的退休待遇——退休费都是由用人单位承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过去的体质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首先在企业方面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毕竟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首当其冲。如果不破除养老体制障碍,国有企业和私营外资等其他用工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很大的体质壁垒。
1986年10月,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新入职的职工开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退休养老基金,未来他们退休将使用的是社会保险制度。
1991年,我国全面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原有的国有企业固定工也纳入到了养老保险制度中。改革之前的连续工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缴纳,无需个人缴费,但是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视同缴费年限”。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时,退休待遇的计发模式没有改变。1995年国家开始改革养老待遇的计发模式,1997年统一建立起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这种时候国家已经认识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必要性。
1997年的改革,当时跟社平工资绑定的基础养老金统一按照20%的社平工资确定,缴费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账户上。其实国家的本意是好的,是想有效调节大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可是,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制度的不够完善,个人账户相对贬值的速度很快。大家想想,工资增长速度在10%~15%以上,而个人账户利率只有2%~4%。自然,人们参加养老保险的兴趣较低。
特别是当时的农民工,还对养老保险制度有抵触情绪。认为国家扣了个人的待遇,自己又不需要养老保险。于是国家规定,农民工返乡的时候可以将个人账户一次性提取。现在看起来,真的也是非常可惜的。不过,很多地方又出台了纠正政策,允许将过去已经提取的缴费年限补缴上,缴费年限就可以重新计算。
实际上从1991年开始,各个地方才陆续推动,允许私营、外资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现行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2005年确定的,更加注重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对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之前的缴费年限,还是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经历了近10年的运行,大家的参保积极性这次上去了。为此,2014年10月国家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缴费和待遇计算模式跟企业职工一样。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的连续工龄,仍然是由国家缴费,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确保待遇水平。为了确保新办法和老办法的平稳过渡,国家还制定了10年过渡期,做有效的衔接。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较高一方面是由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因还是由于缴费年限长、缴费基数高的原因。毕竟国家都是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动辄40多年。而一些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其实并不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低。
其实现在很多退休的企业职工都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和在私营企业参保的。缴费基数低,缴费年限短,所以养老金待遇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至于过渡性养老金的问题,毕竟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都有相应的退休待遇,不可能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把之前的退休待遇不认账了。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模式跟企业职工的也差不多,只不过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10月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性养老金必然会越来越少。但之后,主要就看大家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了。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