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能买到这么便宜的新房子。”年关,上海70多岁的退休工人夏勤诚的心情比往年都要愉快得多。他刚和老伴以不到市场价一半的价格购买了郊区一新建小区内一套47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很快,他们就将告别生活了20多年的8平方米的蜗居。
“经济适用房”是上海正大力推进的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年来,中国有不少城市像上海这样,商品房房价高企,居民住房需求巨大。解决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居住困难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近年来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在12月24日召开的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重申了上海房地产业发展“三个为主”的原则和保障房工程“四位一体”的格局,前者即“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后者则主要包含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以及动迁安置房这“四大品种”。
记者从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各类保障房的“供应端”和“建设端”同时“发力”。供应方面,上海的廉租房已实现“应保尽保”,截至10月底已惠及73153户家庭;经适房方面,截至今年10月底徐汇、闵行两个试点区已有近1700户家庭签约购房,供应工作目前已在全市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建设方面,截至11月底,今年上海经适房已竣工175万平方米、开工352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已开工789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将超额完成目标。
土地方面,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获悉,今年上海住宅用地计划供应1100公顷,其中保障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比例不低于70%。截至11月30日,已供地1057公顷,其中仅保障房用地供应已达775公顷,全年任务也有望超额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保障房项目布点已从郊区到市区呈现“全面开花”态势。比如,9月底开工的上海首个公共租赁房项目——上海地产普陀项目就位于上海西部的中、外环线之间、苏州河北岸,建成后可提供4000余套公共租赁房。
事实上,“保障房”已成为上海的一项制度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以来,上海出台的与保障房有关的文件就达17个之多,小到保障房阳台建设要求和面积计算方法,大到大型居住社区土地储备等。
在另一个高房价城市,北京的保障房建设近年来也明显提速。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保障房完成投资10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分别新开工保障房115万平方米、592万平方米、803万平方米、938万平方米和1200万平方米,累计约占同期全市住房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一头牵着经济,一头牵着民生,中国的房地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颇受争议。一方面,快速进展的城市化、国内外大量资本的涌入等因素致使房价一直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存在一定程度滞后,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难以有效满足。这种矛盾在部分房价较高的热点城市尤为突出。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保障房的明显提速意义重大。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这将大大稳定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大量保障房的建设、供应,将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条件带来希望,为平抑房价过快上涨创造积极条件,也进一步增强了各方对楼市调控的信心。”
专家认为,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这为中国房地产业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调控确定了方位。近年来政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中,“推进保障房建设”一直是“组合拳”中的重要内容。
可期待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越来越大规模的保障房进入建设和供应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明确,在2010年开工建设580万套的基础上,明年全国将建设各类保障房面积1000万套。“这一数据大大超出此前各方预料,可看出政府在这方面是下了决心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据介绍,明年上海各类保障房新开工和筹措面积可达1500万平方米、上市供应面积1150万平方米。而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建住宅1.25亿平方米,其中保障房面积约占新建住宅总面积的50%,套数约占新建住宅总套数的60%左右。北京则提出“两个50%”的工作目标: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市住宅供地50%以上,新开工建设和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占全市新开工住宅套数50%以上。
知名研究机构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还认为,国内多个热点城市调控正呈现“以时间换空间”态势,一方面是通过调控政策抑制楼市短期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则通过扩大保障房建设和持续供应来最终达到平抑房价的长期效应,“以短期的价格控制来换取长期的供需结构调整效应,两条线并行不悖。”
全文1.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