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航头派出所创建第一家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调解室,当值民警将不能及时办结的治安纠纷案件交由专职民警与人民调解员调解。这种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新型警社合作模式运行半年多来,治安案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去年以来,全市16万余件矛盾纠纷全部化解在基层。上海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吴志明对记者说。
将民意可行性报告做在决策出台前
政法机关不能只是当拖把,要在事前就拧紧水龙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
今年1月7日起,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通过网上仿真系统,就3月即将正式启用的上海虹桥枢纽高架道路的标志、标线设置情况公开向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
截至1月20日,网上浏览访问量超过5万次。交警总队对社会各界提出的153条意见和建议一一回复,采纳合理建议16条。这是我们首次尝试采取这种方式征集意见,想不到市民参与如此踊跃,有许多建议是设计之初没有想到的。上海市交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说。
以往出政策、上项目,有关部门可能只做了工程可行性报告,并没有认真做民意可行性报告。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政法机关不能只是当拖把,要在事前就拧紧水龙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吴志明说。
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是上海主动创稳的一次创新。2009年5月,市委政法委牵头有关部门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准备后,正式下发《关于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的意见》,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程序设计分为7大步骤: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
2009年9月1日,建校108年的上海市重点中学———南模中学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规划,喜迁新址。这是一次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操作难度高的搬迁工程:新建校址需要动迁近2000户居民,新址周边面临严重的环保、交通考验。最终,为期3个月的工程在平稳中完成,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矛盾和突发事件。
根据徐汇区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区教育局牵头区委政法委、信访办、建交委、公安分局、环保局以及街道等部门,全面开展了搬迁工作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这个评估体系,并不是增加了前端审批机关的麻烦,而是把调解体系融入进去,将决策项目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上海市维稳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机械走程序到案结事了
大量矛盾纠纷在进入司法渠道之前就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得到化解。
过去,一名社区民警平均每年需要花费82.5个工作日调解纠纷,占民警全年工作时间的31.7%。航头派出所所长缪敏说,不少治安案件当事人情绪激动,公安机关按照程序进行处罚,但矛盾依然存在,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他表示,由政府部门出资、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指导、公安机关管理的模式,不但第一时间分流了110接处警中遇到的民事纠纷,而且警方在处理治安案件中遇到疑难纠纷时,也能及时委托人民调解员在派出所就地调解。
近年来,上海市在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吴志明介绍说,大调解体系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特别是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方面迈出了比较大的步子,可以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目前,公安司法联动110接处警已经在嘉定、奉贤、浦东实现了24小时运转。同时,覆盖区县、街道和镇、社区和村的调解组织全面受理各类民事委托、司法信访和轻伤害、治安案件,实现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的无缝对接。
上海市所有法院都设立了人民调解室,每个区县都建成了一个1500到2000平方米的诉调对接中心。大量矛盾纠纷在进入司法渠道之前就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得到化解。市高院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1月至11月,上海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司法机关委托调解民事纠纷5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为89.8%。而这个委托受理数,占同期法院民事法庭收案数的32.5%,大大减轻了法官的办案压力。社会资源联动解杂症
创造性地引入专家门诊制度,先后建立了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以及房产物业纠纷等专业化调处机制。
律师参与矛盾化解,是上海市新辟的矛盾化解渠道之一。2003年,上海市律协成立了为被拆迁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目前成员已达300多人。
6年多来,律师志愿团累计为被拆迁人解答法律咨询数万次,代理动拆迁案件百余起。此外,全市近200家律师事务所与90多个街道、30多个镇签约,定期定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动拆迁纠纷、债务纠纷、遗嘱见证、房屋继承,赡养老人、劳动就业、工伤事故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针对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引发矛盾的情况,上海还创造性地将专家门诊制度引进到化解专业矛盾领域,先后建立了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以及房产物业纠纷等专业化调处机制。这些行业机构就是专家门诊,矛盾纠纷一旦产生,市民可以对症问诊。上海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上海各个社区,巡逻民警、社区民警也是解决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全文1.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