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只出资,但不在公司工商登记材料中显示姓名。一般存在以下法律风险:一是股东地位不被认可。由于公司股东以工商登记为准,如果不记录实际股东的姓名,实际股东的地位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这就为股东权利的形式设置了障碍。二是代理人恶意损害实际股东的权利,如擅自转让股权或滥用表决权。第三,隐名股东需要通过代理人行使股东权利。如果代理协议不明确或者代理人不守信用,股东权利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第四,由于代理人自身原因,诉讼被法院冻结保全或者以其名义执行代理股份。第五,代持人意外死亡等。,其名下的股权作为财产可能涉及继承的法律纠纷。
隐名股东的风险
1、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
一般隐名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在代持股协议中也会约定有关转交投资收益的内容。
如果这种投资收益对显名股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诱惑,有可能促使显名股东违反协议约定,拒不转交。
2、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擅自处分股权。
显名股东作为该公司法律文件实际记载的股权所有人,对外可以行使一切有关该部分股权的权利。
对内来说,显名股东应当是受制于隐名股东的,其一切法律行为应当向隐名股东汇报并在作出重大处分决定时必须事先获得隐名股东的同意。
但对外来说,别人并不知晓该部分股权的真实所有,只依据公示的法律文件来认定。
因此,当显名股东为谋取利益而故意擅自转让、质押这部分股权时,实际出资人的利益会很难得到保障。
3、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滥用股东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公司股东的权利有股份转让权、资产收益权、股东会临时召集请求权或自行召集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等等,这些权利都在极大程度上赋予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如果显名股东有意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在未经得隐名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权利,对隐名股东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大的。
按照规定隐名股东出资的行为有些是合法的,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属于违法行为,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履行出资义务,如果产生什么纠纷的话就比较麻烦了。
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全文838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