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买房需要缴纳相关税费和手续费。具体内容包括:房产过户契税、房产过户印花税、房产过户交易费、房产过户测绘费、房产过户所有权登记费、取证费。...
1、公共维修基金; 2、房屋评估费(仅限于二手房交易); 3、契税; 4、印花税; 5、交易费; 6、工本费; 7、营业税; 8、个人收入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购房者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买卖手续,必须缴纳的相关税费为:(1)契税(2)印花税;(3)交易服务费因地而异。(4)房屋产权产权管理费,包括工程造价、产权登记费、测绘费。
现在买房不能遵从买房“买涨不买跌”的言论,该出手就要出手。业内人士告诉你现在必须买房的九大理由。1、有需求就买房,越等越贵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利息买不到房。富人思维是即使再有钱也要贷款买房,首付越低越好,年限越长越好。2、抛弃买房就是自住的老观念老传统你买的房子给别人住,别人买的房子给你住。有何不可?房子是不动产,人是自由流动的产物。在这个城市化急剧发展、人口急剧流动的当代社会,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一辈子?3、通胀时代,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很多等保障性住房的人,最终往往会以比若干年前市场还高的价格,买到比若干年前更偏更远的房子,而且质量更低劣。富人思维是求人不如求己,穷人思维是万事皆盼救世主,想捡小便宜,只等到花儿也谢了财富也飞了。4、改变高房价的不应该是人,而应该是消费理念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改变高房价,个人只有顺时应变、转变观念才能战胜高房价。5、对于有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机会高位时可以适当清仓换取更大价值的资产,低位时可以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卖郊区买城区,对于缺乏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是机会:高时嫌太高,低时怕再低。思路决定出路,贫富皆由思想决定。6、城市化率低中国当下的实有城市化率不足三成。官方统计数据为2011年超过五成,但它把2、3亿农民工也算进去了。7、房地产也不是遍地金也不要以为房地产遍地黄金随手可捡,至少有些房产已经过剩或即将过剩:旅游房产、商业房产、远郊不配套区域房产、一些人口正在衰减或产业正在空心化的小城镇房产。8、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当下中国高房价的重要支撑: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投资型政府导致的通货膨胀;金融***和超前消费;被激活的全民住房梦;房地产的金融化。没有一个因素是可以人为压制的。9、信用消费时代的来临信用消费时代,人可以提前安排自己一生的收入,安排多少,跟自己的预期有关,跟目前的收入并不一定重合。这是人类最为奇迹的发明。
在一宗正常的二手房交易中所需要缴交的费用,主要包括地产中介代理佣金、按揭费用和交易税费等三部分。地产中介代理佣金,是买卖双方支付给地产中介公司的服务报酬,由三方在之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在交易成功之后支付。不同中介公司可能执行不同的标准。但物价部门规定,买卖双方分别支付的佣金都不能超过成交价的3%。据记者调查了解,在惠州市的大部分中介公司中,如果交易的房源为中介公司所提供,交易由中介公司所促成的,一般收取3%,个别公司还可以适当议价。如果是买卖双方自己谈成的交易,仅委托中介公司代办过户手续,一般佣金较低涉及按揭或转按揭时,需要支付按揭公司、评估公司及银行等相关机构的服务费用。按揭费用主要包括: 1.房屋查案费:每证90元,由房管局收取; 2.房屋评估费:评估价×0.5%,由评估公司收取。如果不需要出评估报告,则只收取300元的初评费; 3.按揭代理费:按揭公司直接收到的服务费用,标准是贷款额×(1%―1.5%);不同按揭公司执行的标准有差异,较为普遍的是贷款额的1%或1.2%; 4.贷款保险费:贷款额×1.2×0.1%×贷款年限,保险公司收取,二手房按揭贷款的最高年限是30年; 5.贷款合同公证费:每宗300元; 转按揭合同协议公证费:每宗300元; 7.交易委托公证费:每宗200元; 8.银行公积金代办费:每宗500元,由相关银行收取,不过大部分银行都不收取; 9.他项权利登记费:每证250元,由房管局收取; 10.贷款印花税:贷款额×0.005%,由银行收取。另外,办理转按揭时,个别银行还将收取转按揭费,每宗500元至1000元不等。交易税费有6项二手房交易税费由地税局和房管局直接收取,主要包括: 1.交易契税:评估价×1.5%;如果是单位购买或者交易物业为非住宅类,交易契税标准为评估价×3%。如果交易物业是房改房,买方还需要交个人所得税:成交价×1.3%,补地价:成交价×1%,补交公摊面积差价:套内面积×10.98%×评估价×10%。商品房二手交易卖方补地价的标准60元―120元/平方米; 2.交易印花税:评估价×0.05%; 3.交易管理费:住宅类物业3元/平方米,商用物业6元/平方米; 4.交易登记费:每宗60元/人,按房产证上登记业主的人数计算; 5.测绘晒图费:每宗50元/人,按房产证上登记业主的人数计算; 产权证印花税:每本5元。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7人已浏览
99人已浏览
104人已浏览
13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