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五项规定:当事人起诉判决、裁定、调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应当告知原告申请再审。本文是我国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
民事诉讼法在学理上可以将起诉条件分为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起诉的积极条件,是指当事人的起诉必须具有的条件。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关于起诉条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一形式的行政处罚,不能重复进行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是违反了某一个法律规范的行为。如果某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规范的,这种行为就不是同一个违法行为,而是一种规范竟合的行为,有权机关只能确定某一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是合法有效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是一次性的行为,在同一个时间或者连续的时间内实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是连续几个违法行为,不是同一个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在发现民事主体没有实施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且不抓获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犯罪集团的信息,此时一般就会制定暂缓拘留。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暂缓拘留是公安机关根据形势的规定,可以做出的决定。
在民事诉讼中,一件事原则包括两个意义:第一,当事人不得重新起诉已向法院起诉的案件;第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就双方争论的法律关系进行起诉。从法院的角度来看,不能再受理了。一件事是指同一个当事人,同一个法律关系,同一个诉讼请求。因为同样的事件在法院受理中或者被法院审判,当然不能起诉,法院也不能受理,不能做出矛盾的审判,也不能纠缠当事人,引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说明》第247条当事人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中或者审判生效后再次提起诉讼,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构成重复诉讼:(1)后诉与前诉当事人相同(2)后诉与前诉的诉讼目标相同(3)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的判决结果。当事人反复起诉的,裁定不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除其他规定的。
一事不二审又称为一事不再理,它起源于古罗马法中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是指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效力的案件不得再次起诉和审理,因为此时的案件已经根据法院的审理产生了既判力,不能再对其重复审判而加以推翻,从而维护法秩序与法尊严。 “一事不二审”原则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二者主要区别在于:[1]狭义说认为一事不再理的效力仅及于判决的既判力,也就是说在判决被确定之后,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次提起诉讼;广义说认为一事不再理应包含判决的既判力和诉讼系属效力两个层次,不仅判决确定之后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诉,而且诉讼一经提起亦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诉。 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各种诉讼体系下的表述与实际操作不尽相同,大陆法系沿用罗马法上一事不再理的格言,法国的诉讼理论将其称为“既判力”原则。英美法系中的美国将该原则表述为“禁止双重危险”,而英国却在其普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前经定罪抗辩和前经开释抗辩的规则,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殊途同归。[2]在国际刑事审判中,两大法系“一事不二审”原则的适用范围存在着明显区别:“禁止双重危险”只适用于一个主权之中;而“一事不二审”原则更为灵活,它同时禁止不同独立的主权者重复起诉一个犯罪行为。 国际刑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因其在维护判决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权威性、实现诉讼经济、防止管辖权冲突及保障被刑事追诉人的权利不受侵犯等多方面存在积极价值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成为解决刑事管辖权冲突等相关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07人已浏览
421人已浏览
236人已浏览
40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