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责任前提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发生于为缔约而进行接触磋商的当事人之间,双方在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信赖关系。而侵权责任的发生...
1、发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违约责任是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 2、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的赔偿责任,而违...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责任形成条件不同。 从责任形成条件上来看,“违约责任是违反有效合同而产生的责任,它以合同关系的存大为前提条件。”而“缔约过失责任则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不成立、无效和被撤销的情况下。”所以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合同关系是否有效成立。如果存在的是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应适用违约责任,而不必去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可以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2、责任性质不同。 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债务,是一种约定义务,其核心为给付义务;而缔约过失责任则是违反了先合同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其核心是随义务。这也是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 3、产生时间不同 违约责任的形成是在合同成立后,义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形成的;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诚信义务而产生。 4、归责原则不同。 违约责任主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外或补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而缔约过失责任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人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在缔约过程中没有过错,是不能让他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 5、赔偿范围不同。 违约损害赔偿主要指履行利益的赔偿,要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主要指信赖利益的赔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 责任承担形式不同。 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承担形式,如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比例等。但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不能由当事人来进行约定,只能由法律来直接进行规定,而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生的时间不同。 1、缔约上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结阶段, 2、违约责任则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 二、性质不同。 1、缔约上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其目的是解决没有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因一方的过错而造成另一方信赖利益损失的问题; 2、违约责任则可以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如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和数额等。 三、赔偿范围不同。 1、缔约上过失责任赔偿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以求回复到先前的状态; 2、违约责任则赔偿当事人的期待利益损失,目的在于达到犹如合同全部履行的状态; 3、在具体的责任形式上,缔约上过失责任表现为单一的损害赔偿责任, 4、而违约责任则表现为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和实际履行等。 四、损害赔偿的限度不同。 1、基于违约责任而产生的损失赔偿原则上不能超过违反合同的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所可能造成的损失; 2、在缔约上过失责任中则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性规定。
一、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当事人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存在区别:1、两种责任产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前;而违约责任产生于合同生效之后。2、适用和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无效等情况;违约责任适用于生效合同。3、赔偿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赔偿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而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可期待利益的损失。原则上,可期待利益的损失要大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二、如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设置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或者财产权益,因此其责任承担方式就是损害赔偿,包括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和人身权益的损害赔偿。从责任承担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不同之处。违约责任的确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履行权益,因而其责任承担方式包括支付违约金、给付定金、继续履行、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的设定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利益,责任的承担方式较广,有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排除妨碍、赔礼道歉等。信赖利害的损害应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一般来说,直接损害包括:1、缔约费用,如邮电费用、赴缔约地察看标的物所支出的费用;2、准备履行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准备为运送标的物或受领对方所支出的费用;3、受害人支出上述费用所丧失的利息;4、因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而增加的费用。间接损失:为丧失与第三人另订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关于信赖利益的数额,一般认为,不得超过履行利益的范围。人身受到损害的赔偿包括受害人的医疗费、保险费、营养费、护理费、受害人的误工工资或者劳动收入。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80人已浏览
814人已浏览
314人已浏览
19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