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涉外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是指在涉外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
涉外财产保全较之国内财产保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启动财产保全程序的主体不同。国内财产保全中,当事人可以申请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亦可依照职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涉外财产保全较之国内财产保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启动财产保全程序的主体不同。国内财产保全中,当事人可以申请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亦可依照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涉外财产保全,只能由当事人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2、诉前保全后,申请人提起诉讼的期限不同。国内诉前保全措施采取后,申请人应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涉外诉前保全措施采取后,申请人应当在3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对保全财产监督机制不同。国内财产保全措施采取后,一般不需要第三者监督;涉外财产保全措施采取后,一般应交由有关单位监督。根据最新民诉法,涉外与国内财产保全已无区别。
1。根据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提起诉讼前或者提起诉讼后向人民法院提出保全财产的申请。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开始执行。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财产,可以是被申请人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也可以是申请人享有使用权的财产。申请保全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2。解除财产保全。扣押被申请人的财产,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是一种临时性的强制手段,扣押被申请人财产后,如果出现以下两情况,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1)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担保既是现金保证,也是实物保证,也是信用保证。(2)人民法院裁定诉前保全后,申请人30日内不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人民法院采取诉前保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促使债务人及时履行债务;二是防止今后判决难以执行。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被申请人仍未偿还债务,申请人超过法定期限不起诉,人民法院财产保全措施失去意义,应予解除。解除保全的命令由执行员执行。3。需要对扣押的财产监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负责监督,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为了保证被扣押财产的安全,防止财产转移,侵占或毁损,有时需要通知有关单位对扣押的财产实行监督,有关单位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实行监督,是属于人民法院实施保全措施的组成部分,因监督而支出的费用,应当由被申请人承担。
涉外财产保全多见于海事案件。在海事诉讼中,常涉及财产的扣押和船舶的扣押。如扣押后无人监督,很可能被人破坏或驶离港口。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民事诉讼法》第255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保全的财产需要监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负责监督,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 1、财产保全因下列情形而得到解除: 2、诉前保全措施采取后,申请人逾期未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3、保全措施采取后,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 4、申请人主动撤回保全申请并经法院同意的; 5、是其他需要解除财产保全的。财产保全解除由人民法院发布命令,该命令由执行员执行。《民事诉讼法》第254条规定:“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当然,申请不当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而不是被申请人的全部损失。换言之,损害结果须与财产保全措施存在因果关系时方能赔偿,超越范围的赔偿也是对申请人权利的侵害。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5人已浏览
205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22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