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商品房销售中的付款方式包括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和双方约定的其他方式付款。选择一次性付款可能会得到开发商一定幅度的折扣,但购房者必须以足够的资...
商品房销售中的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支付、分期付款和双方约定的其他方式。选择一次性付款可能会给开发商带来一定程度的折扣,但购房者必须以足够的资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建设项目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按完成项目目标结算;根据单个项目或单位项目的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结算;按当月完成的有效工程量结算;项目完成后一次性付清。
商品房预售合同变更方案 (一)受理、审查提交材料: 1、因法院判决、仲裁机构裁决房屋转移的,受让方可以单方办理预售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1)合同变更备案申请表(原件); (2)生效的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或仲裁裁决书(复印件); (3)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委托代理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托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4)(原件)。 2、因继承、遗赠发生房屋买受人变更的,由继承人、受遗赠人办理预售合同备案变更手续并需提交下列材料: (1)商品房预售合同变更备案申请表(原件); (2)继承权公证书(复印件)或接受遗赠公证或法院判决书(复印件); (3)继承人、受遗赠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委托代理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托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4)商品房预售合同(原件)。 3、因法院判决、调解离婚发生房屋买受人变更的,财产归属方可以单方办理预售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协议离婚的,由双方共同办理预售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并需提交下列材料: (1)商品房预售合同变更备案申请表(原件); (2)离婚证明(复印件); (3)离婚财产归属协议原件(协议离婚的)或生效的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复印件(法院判决、调解离婚的); (4)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委托代理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托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协议离婚的房产处分人的授权委托书需公证; (5)商品房预售合同(原件); (6)预购房屋已办理了贷款的,还应提交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变更的书面证明(原件)。 4、夫妻共有的房屋,夫妻之间变称的,由夫妻双方共同办理预售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并需提交下列材料: (1)商品房预售合同变更备案申请表(原件); (2)夫妻双方共有房屋的协议和更名申请(原件); (3)结婚证(复印件); (4)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委托代理的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托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原买受人的授权委托书需公证; (5)商品房预售合同(原件); (6)预购房屋已办理了贷款抵押登记的,还应提交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变更的书面证明(原件)。上述材料提交复印件的,须同时提交原件,原件核验后退回申请人。标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岗位职责及权限:按照受理、审查标准查验申请材料。符合标准的,签署意见后将申请材料转决定、告知人员。不符合标准的,书面写明审查意见及理由后将申请材料转决定、告知人员。时限:即时 (二)决定、告知标准:同受理、审查标准岗位职责及权限:对申请事项作出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准予变更备案的,制作《办理结果通知书》和《变更备案登记表》,并送达申请人。不予变更备案的,制作《办理结果通知书》,写明理由和申请人享有的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将《办理结果通知书》和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时限:即时
一、什么是商品房预售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承购人,由承购人支付定金或房价款的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二、无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售房有哪些形式建设部2004年7月20日发布施行的《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中规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销售。”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未取得销售许可证前,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销售。无证销售是违法行为,所签任何协议将不受法律保护。目前无证售房的形式主要有“先期预订”和“内部认购”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一般是在商品房项目尚未具备销售条件,开发企业在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与消费者签订协议,向消费者收取“预订金”。此时的定金协议所指向的合同标的,是尚不具备销售条件的商品房,是不能合法上市的商品房。关于“先期预订”、“内部认购”有哪些危害一是这种行为由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身就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很难维护自身权益。二是不具备销售条件的商品房项目,有很多问题可能尚未最终落实,各种开发手续可能尚未办结,致使消费者买了房却办不了产权手续。三是开发企业一般对商品房价格进行约定,但这种价格约定是很不确定的,出现纠纷得不到保护,只好自吞苦果。四是由于开发手续不完备,致使项目的环境、楼层、房型、面积、设施、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五是由于一些开发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恶意欺诈,甚至出现一房多卖现象,消费者可能面临定金或房款被侵吞的风险。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2人已浏览
248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20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