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应写好申诉书。根据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应提交申诉书,并按被诉人数提交副本。申诉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身份,包括职工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住址、职务,用人单位的名称、地址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申诉人应当将自己与被申诉人如何处理等问题全面、准确、简练地写清;(3)证据和证人的姓名、住址,提供有关争议情况的各种证据和证人,务必确实充分;(4)申请日期。 2.应在申诉期限提出。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书面申请。在规定的期限内,当事人未提出书面申请的,时效届满后就不再有申请权,仲裁机构也不再受理。但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60日期限而行使申诉权利的,仲裁机构可以受理。 3.要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提出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但是,按规定应当由设区市的仲裁委员会受理的除外。如果发生劳动争议的单位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当事人应当向职工当事人一方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请仲裁。 4.要按规定的期限履行调解书或裁决书确定的义务。一方当事人对生效的调解书或裁决书不履行的,另一方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劳动者在申请劳动仲裁期间,首先要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动者无法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有可能导致败诉的风险。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三)劳动者死亡,按一年计算、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倒闭的单位应该依法进行清算,并在清算财产中优先支付拖欠职工工资和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七)法律,单位应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转移单位资产情形的,则应由股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单位是法人的,则原则上应以单位资产来承担责任;如果股东有投资不到位单位倒闭的,单位和职工的劳动合同终止、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如果单位不是是法人的,则应由投资人承担责任;如果已经注销的,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如果双方协商不成,且单位没有注销营业执照的。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则职工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和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93人已浏览
18人已浏览
23人已浏览
1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