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在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起诉来寻求法律维权。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方式包括书面起诉和口头起...
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协商处理;实在协商不了的,可以去法院起诉维权。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方式有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对公民提起的民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为解决劳动诉讼纠纷,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搜集劳动证据: 1. 搜集工资发放记录,包括工资卡、工资存折、工资条或其他工资发放记录,最好有单位盖章。若无法搜集到原件,可采取复印或拍照方式搜集。 2. 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购买社保,劳动者可到社保局网站或打印自己的社会保险费记录。 3. 搜集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上岗证”、“外派证”等证明职务职位身份的证件,最好有单位盖章。若无法搜集到原件,可采取复印或拍照方式搜集。 4. 搜集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若无法搜集到原件,可采取复印或拍照方式搜集。 5. 搜集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包括考勤表、出勤卡等。若无法搜集到原件,可采取复印或拍照方式搜集。 6. 搜集同事的证言。让同事出书面证言,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打官司时,出具证言的同事一般需要到庭作证;二是同事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7. 搜集载有劳动者名字的用人单位各种文件,如通知、工作任务单、任命通知书、介绍信、签到表等书面资料。 8. 搜集劳动者代表用人单位与其他实体或个人签订的文件,如快递单等。 9. 搜集录音、录像、照片。有些劳动者可能无法搜集到书面证据,此时需要劳动者自己创造证据,如录音、录像和拍照。录音最好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协商谈判双方劳动关系事宜的录音。拍照和录像最好是拍摄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在用人单位内上下班的情况。 10. 搜集网络信息。许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在网络上进行,如用人单位网页登记的告示或消息,或劳动者与相关人员的qq或msn等各种即时聊天信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劳动关系的证据。但要注意,聊天证据需要证明聊天的双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通常很难做到。此外,聊天记录在作为证据前需先公证。 11. 搜集手机短信与电话录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协商谈判具体事宜时的手机短信往来和电话录音也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但与qq或msn有同样的问题,必须先证明手机号的主人身份。 12. 搜集劳动监察部门的处理结果。如果劳动者穷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搜集到上述任何证据,那么只有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尝试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让其帮助劳动者搜集有利的证据。但需要注意,此方法不在劳动者的掌控范围内,最终能否搜集到有利证据,需取决于诸多因素。
在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起诉来寻求法律维权。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方式包括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对于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起诉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时,必须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人已浏览
21人已浏览
25人已浏览
2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