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用人单位加班超过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即时离职,并要求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
按离职日期止占当季度结束止的天数比,乘以本季度应有的综合工时数来做基数,员工实际工时数超过了基数的部分按加班工资计算,基数部分按正常工资计算...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员工主动辞职,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但如果是员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情形被迫提出辞职的,用人单位也应当支付经济补偿,如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等情形。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争议纠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利,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的一种时效制度。 关于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在2008年5月1日前,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从60天延长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也就是说,2008年5月1日之前的争议处理,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日仲裁时效;2008年5月1日之后的,适用一年的仲裁时效。 特别提醒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拖欠劳动报酬的,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没有仲裁时效的限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而对于劳动关系已经终止的情况,《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一、单位超时限安排加班,员工可以拒绝。当然加班应该支付相应倍数的加班费,可以收集收银的登记信息证明工作时间。 第二、签过的话是有效的,但按照规定员工手里要有一份,单位未投社保员工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关系,不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应提供完整的考勤流程,并提供相应的考勤记录,以此作为工资结算支付依据,员工以单位不支付加班费、拒交保险为由解除劳动关系,不需要向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单位应支付相应经济补偿或赔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20人已浏览
782人已浏览
204人已浏览
1,03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