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利用伪造的房产证提供抵押从而骗取他人借款的行为,如果借款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债务人虽然已经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用于贷款,但如果其房屋的价值要高于抵押所获得的贷款(还需减掉已经归还的部分贷款),是可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用房产证抵押借款,只是一种民间借贷行为,如果借款过程中不存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就不能认定为诈骗。借钱不还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偿还债务。依据2016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借贷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的行为人必须是实施了欺诈行为,也就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如果法院强制执行的房产已经抵押给银行了,法院仍可以进行执行,但法院执行抵押房产应该先在拍卖或变现款中先行支付银行的债权,剩下的款项才可以用来偿还其它债权人的债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40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权、质押权或留置权的财产,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财产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应当在抵押权人、质押权人或留置权人优先受偿后,其余额部分用于清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一)主体不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 (二)主观方面不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 1、诈骗罪无罪辩护的核心问题——“非法占有目的”的界定与排除 (1)未正常履约≠诈骗罪,应着重审查行为人未履约的原因及对所发生的债务的态度。行为人虽未依约履行,但承认债务并积极履行或创造履行的,可排除其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 (2)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有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系为抵消债权,不能据此认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3)行为人有真实的还款行为,具备还款能力,且不存在逃逸、隐匿财产等行为的,不能认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4)行为人与相对人存在民事纠纷,采取占用他人财物的不当手段以实现权利,该行为不妥甚至可能涉嫌其它犯罪,但不能据此认定行为人对财物的非法占有目的 (5)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与诈骗罪的区别,罪与非罪的区分关键,即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即使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通过欺骗手段取得相对人的财产,从而在客观上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在案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或在案证据不能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不构成诈骗罪。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1人已浏览
518人已浏览
97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