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应收款需要核销的,是要报税务局批准的。 2、改制有收益,应该按所得税有关清算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3、改制企业不与税务局联系、报告,...
第一种方法:企业选择按评估价值计提折旧,增值部分的折旧按递延税款处理。 1、将评估价值入帐时: 借:相关资产评估增值额 贷:资本公积 递延税...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三、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税) 四、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 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 2,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3,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七条对一类出口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税务机关经审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自受理企业申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免)税手续: (一)申报的电子数据与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结关信息、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比对无误。 (二)出口退(免)税额计算准确无误。 (三)不涉及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确定的预警风险信息。 (四)属于外贸企业的,出口的货物是从纳税信用级别为 A级或B级的供货企业购进。 (五)属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接受其提供服务的中小生产企业的纳税信用级别为A级或B级。 第十八条对二类出口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税务机关经审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自受理企业申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免)税手续: (一)符合出口退(免)税相关规定。 (二)申报的电子数据与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结关信息、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比对无误。 (三)未发现审核疑点或者审核疑点已排除完毕。 第十九条对三类出口企业申报的出口退(免)税,税务机关经审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自受理企业申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免)税手续: (一)符合出口退(免)税相关规定。 (二)申报的电子数据与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结关信息、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比对无误。 (三)未发现审核疑点或者审核疑点已排除完毕。
企业只有以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并投资成功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均要按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间进行股权重组或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按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应当扣除按规定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记人“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企业处置该项投资时,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待企业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时,已实现的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的金额,可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也比照上述
企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在相关的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分配递延收益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或“管理费用”等科目。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1人已浏览
2,595人已浏览
1,548人已浏览
15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