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构,因此,在订立书...
应收账款质押权自办理质押登记时设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应收账款质押的,质权应当在办理质押登记时设立。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应收账款,期末不结转。应收账款科目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预收的账款。应收账款会计科目使用说明: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本科目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为了反映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应设置“应收账款”科目,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科目的企业,预收的账款也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⑵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⑶本科目按不同的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⑷本科目的主要账务处理:①本科目发生应收账款时,按应收金额,借记本科目,按照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收回应收账款时,借记“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②企业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代垫运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③企业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现金金额小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现金金额大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④企业接受的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应按该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其他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⑤将债权转为,企业应按应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⑥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企业应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⑸本科目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如果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预收的账款。
二者有以下区别噢1、会计要素不同,应收账款是还没有实际卖出货物,提前收到的货款,属于资产类科目,而预收账款是货物已经卖出,还未收到的货款,属于负债类科目,分别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和负债类项目中反映;2、设置要求不同,如果预收账款较多,可以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如果预收账款不多,可以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 3、会计分录不同,应收账款一般销售货物发生的未收货款,一般纳税人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一般是销售货物之前已经收到的货款,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损失包括逾期应收账款的资金成本,附加收账费用,坏账损失,这些直接的损失比较显而易见,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损失,比如,企业赊销时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的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没有用现金实现,所得税必须按时用现金支付。如果应收账款立即回收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周转不好,必须向银行借款,借款必须承担利息费用的企业做三角债务,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的情况下,不能得到购买商品的现金折扣,信用下降,不能得到优惠的购买商品如果同一时间出现多次亏损,超出企业对应收账款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企业可能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9人已浏览
253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85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