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
1、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和医疗管理损害责任都必须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这两种医疗损害责任类型要求构成赔偿责任必须具备过错要件,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 ...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医疗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医疗过程中损害局部保护大局的诊疗行为往往是治愈疾病所必须的代价。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几乎不可能要求对患者造成损害,这也导致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过程中公平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的实施。另外,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是法律特别限制的,不允许随意扩大其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在确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过程中,只有实施过错原则或推定过错原则,才能表现出司法公正。过去,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之前,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患者必须完成医疗事故构成要件中所有四个要件构成医疗事故,医生才有义务承担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证据规则出台后,举证责任倒置。
属于医疗事故的有: 造成病人死亡.严重残疾的医疗事故; 2、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 3、造成轻度残疾的患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 4、造成患者明显人身伤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一、医疗损害责任的种类有哪些?1、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医疗技术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须由原告即受害患者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即使是医疗过失要件也由受害患者一方负担。2、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各种医疗行为时,未对病患充分告知或者说明其病情,未提供病患及时有用的医疗建议,未保守与病情有关的各种秘密,或未取得病患同意即采取某种医疗措施或停止继续治疗等,而违反医疗职业良知或职业伦理上应遵守的规则的过失行为,医疗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在诉讼中,对于责任构成的医疗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的证明,由受害患者一方负责证明。在此基础上实行过错推定,将医疗过失的举证责任全部归之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一方认为自己不存在医疗过失,须自己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成立,否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医疗产品损害责任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制品等医疗产品,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该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二、医护人员应该如何减少医疗损害的发生?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当时的医疗水平”并不仅仅指某个医生个人的医疗水平或本院的医疗水平。如果某个医生不能决断就应及时请求会诊;如果本院不能解决就应在对患者负责的前提下,积极的联系其他力量或转院治疗。是否在诊疗活动中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治疗义务,将是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进行考量的重要内容。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医疗损害责任的种类包括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其中医疗伦理损害基本是由于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到位引起的,没有尽到告知义务。所以医护人员作为白衣天使,应该牢牢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58人已浏览
211人已浏览
222人已浏览
19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