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
1、《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危险物品肇事罪】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关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司法解释,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背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限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由于过失发生重大意外,导致严重后果的做法。重大职责意外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工人违背有关安全管理的限定,或者强令他人违规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意外或者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做法。重大职责意外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差别主要有两点: (1)违背的规章规则分别。前者违背的是通常生产作业的安全管理规则;后者违背的是有关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安全管理规则。 (2)发生的场合分别。前者发生在通常生产作业经过中;后者则发生在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过中。据此,凡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经过中,违背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管理限定,因而发生重大意外,导致严重后果的,都应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定罪处罚。
涉嫌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依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74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6次会议通过2009年11月16日公布的法释〔2009〕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修正) 第六条非法携带***支、弹药、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携带***支或者手榴弹的; (二)携带爆炸装置的; (三)携带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五百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二十米以上的; (四)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行为人非法携带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拒不交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带的数量达到最低数量标准,能够主动、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论处。 第九条因筑路、建房、打井、整修宅基地和土地等正常生产、生活需要,以及因从事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数量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并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依法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具有前款情形,数量虽达到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标准的,也可以不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在公共场所、居民区等人员集中区域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或者因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三年内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上述行为,数量达到本解释规定标准的,不适用前两款量刑的规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63人已浏览
317人已浏览
487人已浏览
1,96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