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肇事后逃逸,后被公安机关抓获或者被人民群众扭送到有关机关的,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2、肇事后立即报警、抢救伤者和财产,后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1、投案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所谓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是对自动投案的时间限定。投案行为通常行于犯罪分子犯罪之后,犯罪事实未被司法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自首案件不排斥自首的存在。与公诉案件相比,自诉案件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根据诉讼主体的不同进行的程序分类。虽然《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自诉案件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解,但在宣告判决前,自诉人可以与被告人和解或者撤回自诉,被告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对自诉人提起反诉,但不属于程序处理,主要解决诉权问题,不涉及案件实体问题的认定。对于实体问题的认定,无论是公诉还是自诉,其认定依据只能是刑法的规定。关于自首,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仅规定了自首的成立条件及其处罚原则,对可以自首的案件性质没有限制。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自首成立的法定条件,无论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都应当认定为自首能因为自诉案件的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容易被司法机关发现和掌握而不适用刑法关于自首的规定。
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供述自己的罪行。我国刑法规定,自首者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犯罪行为的,应当自首。犯罪逃跑后,在通缉、追捕过程中自愿投案;经审查,确准备投案,或者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的,视为自动投案,不是因为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因为亲友的劝说和陪同。;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送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也视为自动投案。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是自首。
一、如何认定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认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2、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作为一般共同犯罪成员的犯罪人,如果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就必须交代自己所知的同案犯的罪行,否则对“自己的罪行”的供述不可能“如实”;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尤其是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如果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就必须交代整个共同犯罪的全部罪行,否则其对“自己的罪行”的供述也不可能“如实”。3、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4、由于客观因素,不能全部交代所有的犯罪事实,但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也应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如果隐瞒主要犯罪事实,或者以交代轻罪达到掩盖重罪的目的的,就不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5、犯罪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为自己进行辩护,提出上诉,或者更正、补充某些事实的,应当允许,不能将这些行为视为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二、自首后果是什么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据此,对于自首的犯罪人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处理:1、犯罪以后自首的,无论罪行轻重,均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如果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2、犯罪以后自首的,只是“可以”从轻处罚,不是“应当”从轻处罚。3、一人犯数罪时,犯罪人仅对其中部分犯罪自首的,自首的上述法律效果只适用于已自首的犯罪,对于没有自首的犯罪,不得以自首为由从轻处罚。4、二人以上共同犯罪时,自首的法律效果只适用于自首的共犯人,不能适用于没有自首的其他共犯人。如何认定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后果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犯罪人出于掩护其他共犯人目的,有预谋地投案包揽共同犯罪的全部责任的,不能视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这样的犯罪嫌疑人,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以维护法律的正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6人已浏览
134人已浏览
342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