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酌定不起诉不起诉的条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9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检察委员会...
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情形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酌定不起诉的,必须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遗产分配原则,是指在法定继承中数个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共同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时,应如何确定各个继承人应继承的遗产份额。有下列情形时,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份额可以不均等:1.对生活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2.对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3.有抚养能力和有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4.继承人协商同意不均分。二、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酌情分配遗产问题在法定继承中,除了那些享有合法继承权的人参与继承外,继承法第14条还赋予一些符合一定条件但没有继承权的人取得一定遗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继承权,法律之所以赋予该权利是因为他们和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着特别抚养关系,这是保障人权和弘扬美德的必要要求。下列人员享有分得适当遗产的权利: (1)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2)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即使其为继承人,但若未实际参加遗产分配,属于以上情形之一的,便享有遗产取得权。这种遗产取得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这种遗产取得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当其受到侵害时,权利人有权以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在遗产分割时,明知而未提出请求的一般不予受理;不知而未提出请求时,在知道后两年内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十五条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十一条遗嘱继承或者遗赠附有义务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应当履行义务。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遗产的权利
量刑情节,简称量刑情节,虽然不是刑法明确规定的情节,但对量刑仍有重要影响。根据司法实践,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1。犯罪手段,当具体手段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行为)时,不是量刑情节;所以这里的犯罪手段是指不属于构成要件的手段。犯罪手段残酷、狡猾,直接说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从而影响量刑,如伤害手段是否残酷,对量刑有影响。2、不同的犯罪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也可以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因此是影响量刑的因素。比如发生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犯罪的危害性比平时更大,量刑时要考虑。3、犯罪对象,在《刑法》没有规定特定对象为构成要件的情况下,犯罪对象的具体差异反映了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因此是量刑时需要考虑的情节。比如盗窃救灾,抢险款物的危害性比盗窃一般公私财物的危害性更大,量刑时要区别对待。4、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当危害结果不是犯罪构成要件时,危害结果(包括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的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为量刑时应考虑的重要情节。举例来说,同样是隐匿,毁掉他人信件,其隐匿,毁掉的信件数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不同,量刑也应该不同。5、不同的犯罪动机直接表明行为人的犯罪程度不同,因此是量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6、犯罪后的态度反映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因此在量刑时应考虑。7、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既不是定罪的依据,也不是量刑的主要依据,但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一贯表现是量刑时应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也反映了行为分子的人身危险程度。8、前科是指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事实(见刑法第100条)。依法受到刑事处罚后犯罪的,说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更严重,应当视为量刑情节。但构成累犯或特定再犯(刑法第356条)的,属于法定情节。
酌定不起诉,也称相对不起诉,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酌定不起诉包含三个条件:(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酌定不起诉的事实基础。(2)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且犯罪情节轻微。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虽构成犯罪但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能依此条款作不起诉处理。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称“构成犯罪”是检察机关根据刑法得出的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意味着实体上的处理,不能等同于人民法院的审判结论。(3)依照刑法规定,不需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1人已浏览
23人已浏览
246人已浏览
2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