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案件,应当作出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对...
程序具体有以下几点: 1、立案资料的接受; 对立案资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许人民法院关于报案、指控、告发和自首人员或资料的招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事实条件,即有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 有犯罪事实,是指有被客观、真实的证据所证明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存在,包括犯罪的预备、实施、未遂、中止和既遂,但是,这不意味着证实犯罪的证据需要确实充分,但也不应是办案人员凭估计、猜测得出的结论。这里所指“有犯罪事实”,主要是指犯罪事件已经发生,即有犯罪的客体和客观要件;而对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查明则不是立案的必要条件,而是立案后需要进一步查清的问题。因此,此时的证据并不要求达到充分的程度,也不要求一定要查获犯罪人,更不要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实和情节。 (2)法律条件,即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追究的行为,必须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应罚性的行为,只有当这种犯罪事实确需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才予以立案。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二条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后,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由接受单位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接受单位应当制作《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第一百六十三条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在七日内送达控告人。 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七日内向原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原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十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控告人。 从上述规定看,并没有具体时间限制。
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第一步,只有立案后公安机关才可以合法的行使侦查权及刑事强制权,另外,按照现在公安机关的办案程序,基本都是需要在内部网络上报批相应的手续,如果没有立案,之后的侦查措施、强制措施是无法报批、更无法执行的。立案作为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2人已浏览
183人已浏览
185人已浏览
34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