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能否依照《民诉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提出执行异议、复议。分析如下: 《民诉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与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赋予了执行当事人不同的救...
所谓移送执行,是指法律文书生效后,债务人拒不履行义务,审判机关直接将案件移交执行机关,从而开始执行程序的制度。移送执行又称交付执行。主要有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中止执行后法院还管,寻找可供执行的条件,发现可执行的条件,及时申请法院对其恢复执行。 中止执行是指执行程序开始后,由于出现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的特殊情况,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执行程序,待该情况消除后,继续进行未完成的执行工作。
与调解不同,自行和解是指在没有第三人的参与下,完全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相互谅解,最终达成的协议。根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0条的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证据规定》第三条、第八条、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等规定的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应向当事人行使释明权的新理念。 所谓释明权,也叫释明义务、阐明义务,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陈述的事实不当、不明确、不清楚、不充分,或在举证或质证过程中存在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法官对当事人进行发问,以提醒、启发当事人澄清或落实其诉讼请求或主张的某些事实,以引导和协助当事人对案件的主要证据进行举证和质证。从法官驾驭诉讼的职权角度来说,属于诉讼指挥权的一项权能。 但释明权法官主要运用于程序上,而诉讼时效是实体权利,但有时程序上的释明权与实体处分上的释明难以绝对划分,这个有待法官在审判实践中掌握其度。法院主动审查管辖会牵扯到具体的住址。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7人已浏览
345人已浏览
111人已浏览
2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