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我国目前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但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不等同于丧失劳动能力,不少人选择继续工作,...
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应该退休,领取养老金,单位返聘,继续工作。应该和单位签订劳动协议。约定劳动时间,工资还有其它待遇。还可以进一步约定双方权利...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可以,在法律的认定上并不受年龄的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从上述规定来看,均未对受害者获得误工费赔偿的年龄作出限制性规定,也未排除已超过的公民主张误工费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受害人受害前有劳动能力并从事有偿劳动,其因遭受损害而误工并减少了收入,就有权要求致害人赔偿误工费,而不论受害人是否超过退休年龄。
受害人如果在外面有工作,不管有没有退休,都可以要求误工费;伤者为离退休人员,或超过离退休年龄的无业人员,或超过离退休年龄的农民,一般而言,不存在误工费。因为,离退休人员不需工作可以领取工资,不存在误工费或误工损失的问题;而超过离退休年龄的无业人员或农民则属于无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存在误工费或误工损失。但如有证据证明以上人员确实还在继续工作或劳动、参与经营的,则存在误工费或误工损失。是否计算误工费的前提是原告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否因伤导致收入减损。劳动能力与退休年龄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将男职工的退休年龄确定为60周岁,女职工为55岁或50岁,这并不表明退休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事实证明受害人在受害前具有劳动能力,且因遭受人身损害而不能从事原有的工作或劳动,确因误工而遭受了收入的丧失或减少的,被认定为无劳动能力则不合理。退休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劳动者的一种待遇,是宪法规定的休息权在劳动法上的体现。在城镇,退休职工受返聘的现象并不鲜见;在广大农村,很多老年人还在继续劳动。因此,只要存在收入减损,均可以主张误工费。
超过退休年龄在没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是可以认定为工伤的,已经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就不可以认定为工伤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26人已浏览
313人已浏览
228人已浏览
23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