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宪法的时间
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查看原文
2 谁负责制定我国的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其制定主体是人民,但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负责表达人民的意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根据《宪法》的制定过程,可以得知《宪法》的制定者应当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人民。因此,我国《宪法》的制定主体是人民。但是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我国会选出人民的代表去表达人民的意见,制定《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规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宪法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等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宪法的规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查看原文
3宪法制定权
宪法制定权应该是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公民权利为目的的制定一系列将有可能被赋予最高法律效力的条文规则的权力。当制定出的条文规则被公众认可即被赋予了最高法律效力,则成为宪法规范。反之,若未被公众认可,那些制定出的条文规则就不能被称为宪法规范,此时的制宪权行使就没有产生宪法。故宪法制定权只能是制定那些有可能成为宪法规范的条文规则的权力。对于要更好的理解制宪权的概念来说,明确制宪权、立法权与修宪权的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1.立法权与制宪权立法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立法权是指制定宪法及其他法律规范的权力。广义的立法权中包含了制宪权。狭义的立法权是指宪法确认的制定部门法的权力。此时的立法权是以宪法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制宪权成功行使即制定出被公认的宪法是狭义立法权存在的前提。2.修宪权与制宪权修宪权是指对宪法进行变更、添删的权力。修宪权的存在也同样要以制宪权的成功行使为前提条件,且制宪权是修宪权的原始权力形式。修宪权是制宪权的一种继承和延续。制宪权行使成功就有了一部宪法的产生。一国不可能有多部宪法,故此时制宪权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却成为静态的权力即此时不直接被行使。制宪权开始通过转化成修宪权来被行使。...查看原文
4宪法制定权法律规定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通过的决议和决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以及所有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享有宪法的制定权呢?不是的。因为根据现代宪法原理,也如前面所说,宪法的制定者只能是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作为宪法的制定者,也无权享有宪法制定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国家机关,当然也不能享有宪法制定权。况且我国宪法也从未规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宪法制定权,只规定了它有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的修改不同于宪法的制定。建国以来,中国先后共颁布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这四部宪法分别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这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很多人得确也就这么认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宪法制定权。四部宪...查看原文
5宪法制定权基本特征
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对于理解宪法制定权,仅掌握其概念是不够的。能从制宪权的性质分析中观察其基本特征是很重要的。1.制宪权的广泛性与集中性的统一。广泛性是指享有此权利的主体是广泛的。在中国,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制宪权。只有公民普遍享有制宪权才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的意志体现在制宪权行使之中。而享有制宪权并不意味着要直接行使制宪权。在大多数国家中,享有制宪权的公民授予某特定群体去直接行使制宪权,这乃是制宪权集中性的体现。2.制宪权的短暂时限性与长期存在性的统一。制宪权并非一直处于行使状态。当制宪权的行使得到了一部公认的宪法以后就将经历长期的停止行使状态。但是停止行使不代表权力的消失,因为它只是从行使的动态转化到了存在的静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通过产生法律效力的宪法产生了制宪权的变形——可以替制宪权完成确保宪法适时的任务的权力——修宪权。修宪权的长期存在从侧面表明了制宪权的长期存在性。3.制宪权的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由于制宪权的享有主体为全体公民而行使主体为某特定群体,故该群体行使的制宪权必须依赖于广大人民的赋予。而广大人民的制宪权要得以实现又依赖于该群体代表他们去进行...查看原文
6宪法规定了什么制度
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基础地位,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查看原文
7宪法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主体是人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谁制定的作用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宪法是每一个民主国家最根本的法的渊源,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中国宪法是由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制定权基本特征宪法制定权不是一种国家权力,其归属只能属于人民。对于理解宪法制定权,仅掌握其概念是不够的。能从制宪权的性质分析中观察其基本特征是很重要的。1.制宪权的广泛性与集中性的统一。广泛性是指享有此权利的主体是广泛的。在中国,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制宪权。只有公民普遍享有制宪权才能够确保广...查看原文
8宪法制定主体的探讨
1、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针对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而言的,与其他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相比,它具有根本性,是实现其他职权和义务的前提。公民在宪法上的权利突出地表现为所有公民都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都有针对其他一切主体的权利能力。这同时也意味着所有其他主体,包括国家机关都有义务尊重并不得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2、宪法上的职权和职责主要是针对国家和国家机关而言的,与其他法律关系中的职权和职责相比,它也具有根本性,体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不同的政治体制结构在宪法上表现出国家机关之间的不同关系。由于国家机关的权力并不是固有的,从根源上讲都是人民的赋予的,权力本身属于人民,国家机关只是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而已。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基本的职权和职责,其他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规定则是根据宪法产生的。我国宪法解释由哪个部门制定的我国宪法解释的主体部门有:(一)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二)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三)宪法解释机关:1、立法机关解释体制:为立法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采用。2、司法机关解释体制:为实行由法院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采用。3、由特别设立的主体解释:宪法法院、宪法...查看原文
词条目录
看完词条还不懂,在线问律师吧
3分钟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