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一种暂缓审理经济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但并不代表完全免除刑事追究。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需在24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等。同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特定规定,如不得进入特定场所、不得与特定人员会见或通信、不得从事特定活动等。
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在经过公安机关审批后,可以被保释至法院接受审判,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释并不等同于完全免除刑事追究,而是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暂缓审理。
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经济犯罪保释规定
经济犯罪保释规定是指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羁押或被起诉后,因其经济状况或信用状况而对其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其目的是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防止被告人在羁押期间遭受经济困难而加剧其罪责。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有权申请保释。在审判期间,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影响其继续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被告人的申请,对被告人进行保释。
然而,在实施保释的过程中,人民法院需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家庭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保证保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被告人也需要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如提供担保、进行财产申报等,以证明其具有履行保释条件的可能性。
总之,经济犯罪保释规定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防止被告人在羁押期间遭受经济困难而加剧其罪责。在实施保释过程中,人民法院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保证保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经济犯罪嫌疑人在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下,可被保释至法院接受审判。但需注意,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完全免除刑事追究。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需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等。在审判期间,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影响其继续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被告人的申请,对被告人进行保释。但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保证保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