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别是:
1、形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2、特征不同
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
股份合作制资本是以股份为主构成,职工股东共同劳动,实现按资按劳分配,权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所有职工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企业以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企业类型不同
股份制:任何企业都可以实施股份制方式的改制。
股份合作制:大中型企业不适宜实施股份合作制改制,对于小型企业则比较适合。
英、德两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情况与启示
一、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
英国曾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行国有化的典型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英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将银行、煤炭、航空、运输、电力、邮电以及钢铁等诸多部门与行業收归国有。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左右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国有经济从基础设施和某些基础工业深入到了许多新产业和新技术部门,并直接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邮电、通讯、电力、煤气、煤炭、铁路、造船行业几乎为100%,航空和钢铁行业75%,汽车工业50%,石油工业25%都是国有的,当时国有企业的收入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3。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英国出现了相对的经济停滞,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英镑不得不多次面对贬值压力。接踵而来的是社会分歧、不安情绪和围绕着国企改革问题的各种争论,这在1979年随着一系列恶性罢工达到顶点,该事件则成为此后英国私有化经济变革的导火线。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拉开了经济自由化的序幕,即反对国家过分干预,主张建立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依靠市场机制、提倡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私人企业的作用。其核心举措之一就是积极推行公有企业私有化,以促进自由竞争,提高企业活力。
德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二战后由国家接收的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先后经历过两次私有化改革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四大国有企业即大众汽车、煤钢公司、电力矿山联营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等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目的是通过引入民间资本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将国有股权转让给私人股东,并没有伴随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第二次高峰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重点是对通讯、邮政、铁路等这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继续为社会公众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又要提高效率,减少国家财政补贴的负担。
根据《公司法》第四条的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股东将其财产投入到公司后,即以对公司的投资享有对公司的股权。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