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岛市青西新区大河东社区的77岁张老汉在儿子家吃完早饭后出门溜达,一边走一边想找人聊天,结果走出20多公里后,直至天黑也没有遇到能聊得久一些的人,迷路后还摔倒在滨海大道一工地附近。灵海边防派出所民警到场后联系上老人的家人,并将其送回家中。
虽说老人衣食无忧,但是子女不在身边,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人暴走20公里找人聊天,最后迷路摔倒,让人心酸不已。我在想,如果子女经常关心老人,与老人谈心交流,或者为老人找个伴侣,社区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生活有所寄托,他或许不会这样做。在我看来,老人暴走找人聊天实际上给子女与社会上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而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件迫切任务。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为老人提供周到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也应关注辖区老人的精神生活,开展一些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但是庞大的养老责任不能全指望政府来承担,社区也未必忙得过来。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爱不能取代子女的孝顺。面对银色浪潮,除了政府安排社会化养老服务,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的矛盾以外,我们还应该唤起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
晚辈对老人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关心老人身体健康与心理需求,尊重老人的权利,同样是孝顺长辈的重要内容。老人除了需要物质赡养外,更渴求精神赡养与亲情关怀。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能打动人心。对于收入有保障的老人来说,他们差的是情而不是钱。可是很多子女把赡养老人理解为物质供给,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探望,设立探望奖,把子女回家的次数与奖金挂钩;成都一位老人花10万元为陪伴他的小狗举办葬礼;北京一位老人因保姆要回家过年,跳楼自杀;济南有老人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大连一位老人因为孤独在家摁马桶玩,成都八旬老人做裸模排遣寂寞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如果晚辈不常回家看看,平常不打电话嘘寒问暖,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违法。虽说孝道不宜强迫,但是把精神赡养列入法律范畴,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父母花费的心血与汗水,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子女一辈子用真心来报答。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们吝于从精神上赡养老人,是否会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老态龙钟之时,谁来关心我们?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也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也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毕竟代替不了亲情。我们不能遗忘亲情与孝道;没有理由不与父母交流。如果我们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经常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如果与父母居住地相距不远,更应该常回家陪伴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让老人充实快乐地安享晚年。而不能把老人扔在钢筋混泥土的房子里不闻不问,逼着老人外出暴走求人聊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公众也要尽力关爱老人,如果有闲暇,我们不妨陪陌生老人聊聊天、吹吹牛,毕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