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秉承“疑罪从无”原则,即检方证据不足的,刑诉法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
一、公诉案件的被告人享有的诉讼权利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在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享有的权利如下:《刑事诉讼法》第190条申请回避权:告知当事人有权利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的权利。辩护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最后陈述权: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上诉权: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申诉权:被告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向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控告权:对于司法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的诉讼权利或有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二、什么是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作出撤案、不起诉和宣告无罪。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刑事诉讼法对疑罪从无原则在这三个阶段的适用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审判阶段是适用疑罪从无的典型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享有选择适用疑罪从无的原则的权利,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三、审查起诉一定会坐牢吗
审查起诉不一定会坐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发现具有可以撤诉情形的,申请撤诉。二、法院在庭审过程中听取被告人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三种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这一款就会有强制措施。(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第二、三款不执行强制措施。三、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1)被告人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以下八种罪不在此列: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2)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3)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且不是必须追诉,或者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