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我国会尽快全面开放二胎,但这一举措能否提升生育率,多数人并不乐观。不少调查研究均说明,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正在下降,20世纪80年代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13人,1990年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2000~2011年间更下降为1.67人。而且城乡差距也在缩小,即农村人现在也不想多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繁殖癌。
如今,生育政策已不再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生育行为已经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了民众自我控制为主。近些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也不高,所以现在即使彻底放开生育,大多数夫妇也不愿意多生孩子。
2015年,单独二胎实施近一年后,不仅没有出现生育井喷的现象,反而在各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例如据上海市卫计委的统计,目前上海进入婚育年龄的女性,90%都符合双独或单独的政策,但申请二孩的比例不足5%。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上海,而且申请二胎者是否会真的生育,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实际生育情况往往比生育意愿低,许多想生的人其实生不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均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过高时,政府要采取措施来降低生育率,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例如中国和韩国都曾成功地降低了生育率。然而,当生育率过低时,政府想要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却很难产生好的效果。例如,台湾、韩国和日本近年来都在大力鼓励生育,一方面是对已婚夫妻提供各种生育福利,另一方面从文化到制度上惩罚单身者,比如韩国新设立了单身税,然而这些举措似乎并没有什么用,生育率不但没有明显提高,有的还在继续走低。
为什么女人不再生育了呢?研究者发现,亚洲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是负相关的,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不生育。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们希望有自己的事业,这与传统社会要求女性相夫教子的理念产生冲突,使得家庭对她们丧失了吸引力。即使她们愿意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自由来结婚,要找到一名合适的男性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国的主流婚配模式依然是男高女低,条件越好的三高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龄),可以选择的范围往往更小。
其实,一些欧美国家的生育率之所以不低,主要是他们对生育者有许多福利保障措施,而且并不排斥非婚生育的缘故。2007年,美国未婚女性所生的孩子已经超过170万,占到了女性总生育率的40%,而某些北欧国家和法国非婚生子的比例更高,甚至超过了50%。据称以前欧洲是结婚率越高的国家生育率越高,现在结婚率和生育率却呈现出负相关性,在伴侣关系多样性的地区,生育率会更高。
显然,欧美国家的家庭观都已发生了剧烈变化,非婚生育正越来越普遍,但欧洲与美国仍有一些差异。欧洲很多是关系稳定的同居伴侣在生育,而美国则是单身母亲做出的贡献。据2011年的人口统计,美国85.2%的单亲家庭是单身妈妈家庭,其中约45%的单身妈妈从未结过婚。单身生育有些是意外怀孕,这种情况下的单身母亲大多经济状况不佳,但也有一些是条件好的女性主动选择了单身生育。
美国有个网络组织就叫作选择成为单身母亲(singlemothersbychoice),她们的会员平均35岁左右,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职业有教师、律师、医生、银行家、企业家、护士等,其中一半的人正在考虑成为单身母亲,另一半则已经成功孕育或者领养。这些单身母亲中约有60%是通过捐精来怀孕的,另有20%是领养,还有20%是跟认识的人或者性伙伴在一起怀孕的,当然她们自己单独抚养孩子。
在中国,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日益普遍,但生育仍基本在婚内进行,这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文化对非婚生育的歧视所致。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单身女性推迟结婚乃至不婚不育的现象正急剧增加,而婚内女性的生育意愿也一路走低,新生婴儿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控制婚外生育似乎已丧失了合理性,也许这是将单身女性生育合法化提上议程的一个契机。
社会需要提升意识,了解到女性的生育意愿多么宝贵,只要她愿意生,去审查她是否具有法律认可的丈夫,本人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应该破除制度上的障碍,给单身母亲提供充足的福利保障,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让她们放心生育。
即使是在当下的中国,也有不少单身母亲已经成功孕育了孩子,她们的积极实践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双亲家庭不一定对孩子最有利,父亲也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家庭模式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婚姻的力量依然强大,但它在生育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婚姻并非生育的必要前提条件,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生育。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应该将生育权赋予女性。
全文1.9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