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被立法禁并非多此一举
时间:2023-06-07 08:42:59 252人看过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日前,《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规定,老人可以对子女啃老说不。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人经济资助的,老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人的财物。

啃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恶意啃老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中国父母对子女唯恐关爱不够,始终认为自己的辛勤奋斗都是为了让子女生活得更好。在这种习惯性心理支配下,不少父母总是倾其所有,甚至砸锅卖铁,也要帮衬子女一把。久而久之,一些子女便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并视享受父母钱财为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那些独立性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不愿通过艰苦奋斗独立生活,转而啃噬父母的血汗钱。不少人寄希望于法律干预这种现象,于是立法似乎就成了一条路径。

通过立法禁止恶意啃老,初衷是好的。但归根结底,啃老属于道德范畴,将道德调整的内容纳入法律强制轨道,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一方面,啃老行为的恶意标准难以界定。对于子女啃老的恶意行为,因为家境的贫富悬殊程度不同,父母和子女的理解也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连父母与子女对恶意行为的界定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旦将其硬性纳入法律规范,又如何确立一个能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恶意标准?

另一方面,清官难断家务事,将啃老的行为上升为法律强制制裁的对象,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会遭遇道德与法律冲突,导致司法裁判价值取向的两难尴尬。如果认定子女的恶意行为成立,虽然从法律上保护了父母的权益,但也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反目,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难以有机统一,还可能导致家庭的不和谐。这方面,古人的做法值得借鉴。为防止道德入法后司法面临的艰难抉择,古人曾对亲亲相隐、为亲报仇等情法冲突的亲情犯罪持宽容态度,部分时期甚至对亲人之间的告发持反对态度,亲人间的告发行为,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古人这样处理的启示是,凡能够通过道德规范予以调整的行为,绝不轻易将其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否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且,法律并非万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然,对于啃老族中那些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甚至沾有赌博、吸毒恶习的部分子女,依法应予以严肃制裁,但现行的相关法律也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用不着再单独立法。

尽管法律具有道德属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实质就是被赋予了国家强制力的道德,但道德和法律始终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各自调整的对象不同。只有道德规范调整失灵,才可能使用法律规范去调整。幻想通过道德入法来遏制恶意啃老行为,只是一厢情愿。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知识
针对“啃老”被立法禁并非多此一举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啃老”被立法禁并非多此一举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