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诈的手段骗取或利用受害人的无知而骗取其财物。而经济纠纷则是双方发生经济方面的纠纷,是一种法律上的民事行为纠纷。双方的核心差异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手段:诈骗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而经济纠纷不是;客观手段中,诈骗采取的是欺骗或隐藏事实的手段,而经济纠纷是正当行为。
一、如何界定诈骗与经济纠纷
诈骗与经济纠纷的界定如下:
1、两者的含义不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犯罪行为的一种,公安机关对其立案侦查有权管辖;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是民事纠纷的一种,公安机关不能干预经济纠纷。
2、构成要件不同,即主观目的与客观手段不同。
(1)主观目的上,诈骗中的借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经济纠纷中的借款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有日后返还的意愿。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属于行为人主观心理事实认定的范畴,但必须结合案件的客观事实来综合判定。在借款型案件中,据以判断借款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情况通常包括:
a.行为人是否采用虚假手段以逃避履行还款义务;
b.行为人有无还款能力;
c.行为人对借款的使用是否正常,是否用于赌博、挥霍、高风险投资和违法犯罪活动等导致借款无法返还的用途;
d.行为人是否积极履行还款义务;
e.行为人取得借款后是否逃匿。
(2)客观手段中,诈骗采取的是欺骗或隐藏事实的手段,而经济纠纷是正当行为。诈骗中实施了以借款为名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行为,应当把正常的借款行为导致的经济纠纷与以借款为名实施的诈骗行为区别开来。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借款行为是基于签订、履行借款合同的真实意思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民事法律调整。以借款为名实施的诈骗是没有归还借款的意图,而以借款为幌子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财产的违法行为,诈骗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受刑法调整。需要特别注意,一般经济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中的一种,因此不会涉及到刑事犯罪,但也不排除行为人在一开始就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符合条件的话,则会被认定构成诈骗罪。
二、诈骗和经济纠纷有什么区别呢
诈骗和经济纠纷有以下区别:
1、定义不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诈手段骗取或者利用受害人的无知骗取其财产,经济纠纷是双方的经济纠纷,是法律民事行为纠纷;
2、主观目的不同,诈骗的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经济纠纷不是;
3、客观手段不同,诈骗采取欺骗或者隐藏事实的手段,经济纠纷是正当行为。
三、怎么区分经济纠纷和诈骗
区分经济纠纷和诈骗的方法如下:
1、性质不同,经济纠纷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和财产权益发生的权利冲突;诈骗犯罪是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危害社会行为;
2、解决方式不同,经济纠纷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和解、调解、仲裁、民事诉讼等方式予以解决;诈骗犯罪受害人需要通过刑事手段来保护其财产权益。
一、诈骗罪的特征如下:
1、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二、诈骗罪判刑标准如下:
1、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经济纠纷和诈骗可以通过性质和解决方式进行区分,其中诈骗罪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还需接受法律制裁。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