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伤害罪中的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在主观心态上的差异:首先,行为人对于他们的危害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是否会实际发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确认与认知。
直接故意的认定中既涵盖了对于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明知,也包含了对于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认识;在涉及到间接故意的认定时,仅限于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意识,无法涵盖对于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识别与理解。
2.在主观意志方面:直接故意体现出了对于危害结果确实切期望,从而充满了行动的力量;相比之下,间接故意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放任的态度,尽管并非是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却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阻止其发生。
3.从导致故意行为产生的情境来看:直接故意往往源自于个体积极地追求某项有害后果的犯罪行为;因此,它具有直接、明确的导向性特征。
而间接故意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个体追求另一个目的的行为基础之上;因此,它具有伴随性、附属性的特性。
换言之,间接故意无法独立产生或存在,而是需要与行为人的其他行为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相结合才能显现出来。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故意伤害的定罪标准及经济赔偿
依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故意伤害定罪的裁量基准随伤害程度而异。
若对受害人造成轻伤及以上严重后果,则将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倘若所致伤害为重伤,量刑幅度将会提高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更为恶劣地造成受害人残疾乃至死亡,则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处罚。
至于赔偿义务,赔偿金额应涵盖受害人治疗与康复所需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以及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等一切合理开支,同时还需赔偿因无法正常工作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总计应为实有损失的总额。
全文759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