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机构控制全球市场的份额在日益增加,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大,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呢?尽管其力量在日益扭曲我们的生产体系和市场,但人们得到的警告却转瞬即逝。
竞争与整合两年前,整合过度的美国流感疫苗体系崩溃,但并未能敲响警钟。专家研究了禽流感对商业造成的冲击,以及我们过度改革的医疗及食品供应体系的深层脆弱性,但这也没能敲响警钟。去年宝洁与吉列的大合并同样没有敲响警钟。食品加工企业的全面合并依然没有敲响警钟,美国10家集团占了整个零售额的一半,单个企业往往攫取了特定产品市场的75%以上。沃尔玛控制了美国经济中许多商品30%的销售,4家企业占了英国超市销售的94%,这些似乎都没能引起决策者关注。
在全球液晶显示器和动态随机内存芯片市场,三星力图占领压倒性全球市场份额的措施意味着什么呢?还有在全球运动鞋市场,耐克和阿迪达斯抢占的60%份额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所有情况下,世人几乎都没有反应。
许多市场并不缺少竞争。问问大众汽车和三角航空就知道了。但是,越是深入到品牌企业层面以下,我们便会发现更多的整合。在商品、服务、工业零部件和航运市场,情况都是如此。许多高管和投资者确实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而且也意识到了风险。在最近为麦肯锡公司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位咨询师写到了全球大型机构的崛起。尽管作者未将之称为寡头垄断,但却很好地描述了其特点。他写道,这些公司不仅发展了非同寻常的规模和范围,还攫取了不成比例的高额利润。似乎只有公民和政客还蒙在鼓里。企业全球化正处于最后阶段,但没有任何社会在智力和制度上做好了准备。
垄断之危险我们无需花很长时间就能找到证据,证明垄断存在种种问题。抢夺政治权力?想想波音公司对布什政府的影响力吧。极端扭曲定价?我们可以从沃尔玛供应系统的各个环节中看到。对何时、将何种技术引入市场的扭曲?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英国石油和皇家荷兰壳牌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控制。某些结果似乎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至少表面上如此。布什政府可能不予理会《京都议定书》,但美国的大型能源企业事实上已为美国的石油消耗定好了配额,并通过拒绝新建炼油产能来执行。
这些老套的问题也许很糟,但21世纪的许多全球寡头垄断机构似乎带来了全新的危险。这主要是由在以极端外包为特征的体系中行使权力方式造成的。产业学者阿尔佛雷德·D·钱德勒曾写道,在20世纪早期,巨型垂直整合公司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因为它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横向发展。由于不能对市场施加影响,许多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只好匆忙将关键职能收归公司内部。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忽视1981年里根政府彻底放松反托拉斯法的执行对全球工业组织的影响。虽然肯定不是有意而为,但允许大公司横向发展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生产商一旦获得了市场的控制权,就会选择出售或关闭昂贵而有风险的制造与研发业务,然后向外部供应商购买这些服务,这些外部供应商很少或没有其它进入市场的途径。随着时间流逝,在这些顶尖公司中,许多会越来越依靠自身权力去控制给供应商(包括工人)的价格,以获取利润。
几家领先的贸易型公司对整个生产与供应体系的控制能力在日益增大,导致了诸多经济与政治弊病。其一是许多生产体系自身的退化。当商品或部件的实际生产商无法获得足够份额的收入来支持创新,甚至有时无法维持现有设备或劳力时,就会发生这种退化。另一个后果是,与主要公司之间的竞争相比,社会内部的竞争更加激化。在以极端外包为特色的生产系统中,寡头垄断并不会导致竞争的终结,同样也不会使竞争减缓,因为主要公司获得了更多权力,可以让供应商与供应商、社区与社区、工人与工人相互厮杀。
今天的全球体系中存在更让人困惑的悖论,其中之一就是整合与竞争的同步加大,我们至少在这里找到了部分解释。迄今,人们往往把极端竞争归咎于全球化,这在美国尤为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将国内的问题怪罪到外国人身上,可能是销售图书、赢得选票的好办法。然而,真正的解释并非这一切仅是全球化,甚至并非主要是全球化造成,正如并非由产业结构的彻底变革造成一样。换句话说,破坏美国或欧洲人就业机会的不是外国人,而是因为全球最大的几家贸易与零售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巴里·林恩(BarryLynn)商的实力日渐增大,可以让生产商之间互相竞争,并从套利中获取大部分或全部收益。
如果暂时同意奖励把真正的新创意带入市场的公司,那么完全垄断绝对是有正当理由的。但如今实力强大的公司大多不是新创意的结果,而仅仅是对市场进行战略性重组的结果。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其目标仍是最古老的商业目标———给交易地点围上栅栏,并迫使生产商和消费者出钱,以换取进入场地的权利。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明白,要拯救我们的自由市场体系,其中一项行动就是要更加严格地实施反托拉斯法。仅仅阻止企业进一步揽得权力是不够的。真正信奉自由市场的人士承认,除了降低这些企业的权力,别无他法。
《国际金融报》(2006年03月02日第四版)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