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清楚商品真伪的状况之下进行了销售活动,这种情况所面临的惩罚可能相对较轻,然而仍然存在必须承担相应法律义务的可能性。
假如销售行为人能够有效地证实自身对假冒商品的确一无所知,且能准确阐述商品的合法来源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行政处罚将会得到减轻甚至是豁免。
然而,民事赔偿责任却未必能够完全避免,因为消费者有权向销售方提出赔偿损失的请求。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销售者若销售了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明确禁止销售的产品,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并不知晓该产品属于被禁止销售之列,同时也能如实陈述其进货渠道,便可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文427个字,阅读预计需要2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