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力设法找寻所欲谋求行业的资料,了解你要面试单位的大致发展情况,以便先达到知已知彼的地步。为此,你可以向下列人员或部门咨询:
1、学校辅导人员。你认识的教师以及教师为你推荐的有关的专业教师。
2、父母、朋友与亲戚。亲友的社会经验可能比你丰富,信息来源可能更多、更广。向他们咨询,必定会得到热心的帮助。
3、所欲谋求工作的从业人员。他(她)们对本行业、本职业可能已驾轻就熟,是最好的咨询对象。
4、各行各业的资料。这可以从大图书馆、职业介绍所、劳动人事等部门、机关获得。一般来说,它们都备有这方面详尽的档案材料,并有一定专业人员负责。
(二)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必备的条件。有些行业、职业在学历、能力、年龄、性别等各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事先查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不要存在着碰运气的念头,这是对己、对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于己于人都有利。
(三)倘若你获得面试的通知,而你所谋求的工作需要某种特殊的知识或技能,在你面试时,你极可能会被问到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要你当场作测验,以衡量你的知识或能力,如打字的速度,操作机器的能力,用算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等。遇到这种情形,你最好事先温习这方西的知识,练习有关的技能。
(四)对你要面试的场所和时间一定要了然于胸,并在约定的时间五至十分钟前到达,切不可迟到。
(五)衣着要整洁得体,避免穿太亮或花色的衣服,紧身衣裤或牛仔装;女性穿着尤为要得体,化妆不宜大浓,且忌露轻浮的举止。
(六)留意把指甲修剪整齐,干净,头发梳洗干净整齐。鞋子擦亮、不沾泥沙。但应避免穿太时髦的鞋子。
(七)如果可能的话,明白主试者或约谈者的姓名,并且要能正确他说出他们的姓氏。外国人的名字有时很不容易发得准确,宜事先查出正确的发音,以免在主试者面前闹出笑话。
(八)若是见报纸广告前往应试者,须检查所携带的资料文件等是否齐全。预先准备在面谈对回答有关招聘广告的问题(如几月几日见报、内容等),以及回答求职信或简历表的内容,即个人对自己的资料能倒背如流。
(九)携带文凭、推荐函等文件以便主试人查阅,并留意把这些文件有条不紊地折叠起来。以免临场慌乱,给主试者造成不好的心理感觉。
(十)尽量避免和父母、朋友及其他亲戚同去面试,以免给主试者造成一种信心不足、缺乏独立行事的不良印象。
求职者在应聘时应该注意哪几方面?
1、要提供真实的个人资料
求职者要提供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历、知识技能水平、证件情况等重要信息。应聘者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属于欺诈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8条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2、甄别中介机构
目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很多,一些人就以此为幌子骗取钱财。因此,在求职时一定要认真辨别。首先要看中介机构有没有政府职能部门核发的营业许可证照,其次是要对其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最后要慎交有关费用,必要时到其介绍的用工单位实地考察一番,对那些大包大揽、把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说得完美无缺的中介机构,更要格外小心。
3、慎签劳动合同
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时一定要慎重。一是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要搞口头约定或“君子约定”。二是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要什么条件都答应对方,更不要签“生死合同”。三是要把合同里的条款看清楚,弄明白。四是要慎交押金。
《劳动法》禁止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采取先交押金后签合同的办法。此外,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以及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树立证据意识
解决劳动纠纷、打劳动争议官司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打工者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出现劳动纠纷后,因为缺少证据,往往官司不能胜诉。因此,打工者平时应注意搜集厂方收取押金的收据、拖欠工资的欠条、双方签订的合同等,一旦出现劳动争议或纠纷,可作为证据。
5、增强安全意识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注意用人单位是否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条件。同时,劳动者自己要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劳动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劳动者可以要求赔偿。
6、保管好有关证件
在求职中一般需要的证件主要有身份证、毕业证、荣誉证、劳动手册、外来人员外出就业卡等。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常以扣留被录用者的证件作为留人、管人的“尚方宝剑”,给打工者带来许多麻烦和经济损失。
事实上,《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因此,打工者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各类证件,如果用人单位一定要用,可用复印件。如若用工单位强行扣留证件,则属违法行为,打工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告,也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相关证件一旦丢失,打工者要及时补办或采取其他的处理措施,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