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缓刑前必须要做社区调查吗
在针对法官判定是否实施缓刑的案件中,进行社区调查并非必需的环节,无需列入判缓刑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倘若人民法院甄别得出,涉案人员得以适用缓刑惩罚措施,那么便可直接作出相应的审判裁判结论。
关于缓刑的涵义,它主要适用于已经被依法判处了特定刑罚的犯人,在他们符合设定的法定条件时,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遵守一定的考验期规定,暂缓实行原判刑罚的一项刑法制度。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缓刑后还要去坐牢吗
1.答案并非如此绝对性。
缓刑作为一项附有特定限制条件的刑事政策,其核心概念在于,针对那些被判处较轻刑罚且具有现实改造可能性的罪犯,在一段固定时期内暂时免除对他们的拘役和实时监管,让他们通过社区矫正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与改造。
这并不意味着缓刑期间可以肆无忌惮。
被依法减轻处罚并宣告缓刑的犯人,虽然在此阶段无需亲身前往监狱服刑,但他们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诚心接受社会公众及司法机构的监督,按照固定时间向执行机构提交自身的行为报告,并且在离开居住地或进行迁移的情况下,事先应得到执行机构的许可。
只有当整个缓刑考验期结束后,犯人没有违反任何法定规定的前提下,原有刑罚才得以真正消除。
反之,若在考验期间发生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是违反了国家公安部门对于缓刑方面的监管条规或者禁止令事项,那么缓刑将被立即撤销,相关人员将被重新收押并执行原作出的判决结果。
2.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犯罪状况都适用于缓刑制度。
实践中,要想获得缓刑资格需满足一系列严谨的先决条件,如,犯人本身的犯罪性质和刑罚轻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符合缓刑改造特点的各种潜在因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n(一)犯罪情节较轻;\n(二)有悔罪表现;\n(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n(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n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n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