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行为触犯的罪名性质各不相同。牵连犯的数量行为违反了不同的罪名和不同的罪质。吸收犯的数量行为违反了相同的罪名和相同的罪质。2、数字行为之间关系的含义不同。牵连犯的数量和行为是牵连关系。具体来说,牵连关系是手段、目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从实质上来说,牵连关系也是一种吸收关系。但是,这是刑的吸收关系,不是罪的吸收,吸收的罪还是独立存在的。吸收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吸收关系,是罪的吸收,吸收罪不再存在。3、行为的具体表现不同。牵连犯的数量行为表现为手段行为、目的行为和结果行为。吸收者的数量行为表现为准备行为、未遂行为、实施行为、暂停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等。4、犯罪故意的性质不同。吸收犯罪行为的意图是相同的;它的数量可能多,但性质相同,是针对同一行为对象,侵犯同一直接对象的意图。牵连犯的数字行为的意图不同。支配方法行为、目的行为、结果行为的各个具体犯罪故意虽然是为总的犯罪目的服务,但其本身则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5、侵犯的对象和作用的对象不同。构成吸收犯的数量行为必须侵犯相同或相同的直接对象,并指向相同的具体犯罪对象;构成牵连犯的数量行为侵犯的直接对象必须不同,不必作用于相同的具体犯罪对象。6、主观区别。虽然牵连犯是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几种犯罪行为,但在这种犯罪目的的制约下,行为人形成了与牵连犯罪目的、方法和结果相对应的几种犯罪故意。犯意的异质性和相对复数性是牵连犯的构成特征之一。吸收犯必须以犯意为基础,为了达到具体的犯罪目的,实施了几种犯罪行为。犯意的同一性和单一性是吸收犯的显著特征之一。两者在处断原则上存在差异。一般认为,牵连犯的处断原则一般是从重处断,即从重处罚,有时还处轻罪附加刑。吸收犯的处断原则是只以吸收罪论处,不考虑被吸收罪。
牵连犯和吸收犯的区别有哪些
一、牵连犯和吸收犯的区别有哪些
1、牵连犯和吸收犯有七个区别,分别是:
(1)触犯的罪名不同;
(2)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同;
(3)表现不同;
(4)目的不同;
(5)客体不同;
(6)结果不同;
(7)处断原则不同。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
【数罪并罚的一般原则】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二、牵连犯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1、数罪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不同于犯罪构成中的主观方面的故意,在一个犯罪目的支配下实施的牵连犯罪行为,其故意内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须是故意。过失犯罪不成立牵连犯;
2、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且触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个犯罪行为,即使触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牵连犯而是想象竞合犯。犯罪行为的个数可根据犯罪构成判断。触犯不同的罪名,既行为的异质性,也就是说,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是异质数罪。如只触犯同一罪名,是连续犯而不是牵连犯;
3、数个犯罪行为须有牵连关系。牵连关系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方法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密切联系。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