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消费者行为怎么认定?
时间:2023-08-08 15:13:01 353人看过 来源:互联网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构成要件应考虑以下三个条件:(一)主观上,欺诈者必须有欺诈意图。也就是说,欺诈者知道自己告诉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会使被欺诈者产生错误的认识,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与他们进行民事行为,欺诈者主观上有欺诈的恶意。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意图来看,它侧重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对经营者侵权行为的制裁。因此,在认定故意要件时,应当采取推定故意的原则,即经营者应当承担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诈意图,即推定自己有欺诈意图,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的赔偿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采用了这种方法。本办法规定,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实不是欺骗、误导消费者、实施这一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的法律责任。(2)从客观方面来说,欺诈者采用欺诈的方法。欺骗有两种方式:(1)虚构事实,即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告知虚假情况;(2)隐瞒真相,即掩盖和歪曲客观事实。笔者认为,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如实向消费者陈述商品的真实信息,这是法律义务,经营者必须履行。(3)从客观后果来看,欺诈导致对方相信谎言,陷入错误判断,做出错误意思表达的事实,即与欺诈者进行民事交易。总之,即消费者被骗,经营者欺诈的目的得以实现。欺诈的结果,即欺诈的损害后果。民法中的欺诈理论旨在补救受害者的损害。因此,在民法理论中,欺诈是双方的行为,必须以欺诈者的欺诈损害结果为构成要件,否则不需要追究欺诈者的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旨在惩罚欺诈行为。因此,用民法理论解释本条的欺诈行为不利于对欺诈行为的惩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无论是否实际造成消费者损失,都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造成的欺诈结果,仅为消费者因误判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错误的意思表示作出后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不应视为欺诈的构成要件。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处罚有哪些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全文891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

继续阅读
扩展阅读
  •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在狭义上讲: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在广义上讲: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它涉及感知...
    更新时间:2024-01-26 11:45:32
查看消费者行为相关全部词条
本地专业对口律师
北京
#消费者行为 最新知识
针对欺诈消费者行为怎么认定?您还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1对1在线咨询

8秒前,138***54用户咨询成功
马上提问
针对欺诈消费者行为怎么认定?您还没弄清楚,在线问专业律师,让律师告诉您快速方案吧
  • 章法律师

    章法律师

    律所主任

    评分:5.0

    服务人数:487

    在线咨询
  • 张丽丽律师

    张丽丽律师

    专职律师

    评分:5.0

    服务人数:343

    在线咨询
  • 张神兵律师

    张神兵律师

    合伙人

    评分:5.0

    服务人数:590

    在线咨询
内容已经到底了,还没找到答案?
在线问问律师吧,最快3分钟内有答案!
11,079 位律师在线 累计服务 3,700万 人次
立即提问

他们的问题正在被解答:

朋友欠钱不还怎么办,联系不上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