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醉酒程度确定量刑基准。对于被告人醉酒程度的衡量,目前主要依据是血液酒精含量的检测值。有观点认为,由于体质差异,同样的饮酒量对个体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会有一定差异,其驾驶行为的危险性也会不同,应当作为具体判断的依据。由于立法针对的是一般人,一般而言,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反映了行为人的醉酒程度;而且刑法将危险驾驶罪规定为抽象危险犯,在条文中并没有规定“足以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的要件,不需要进行具体危险的判断;对于个体酒精耐受力的判断,目前也缺乏科学、通用的标准和方法,因此当前还只能以血液中酒精含量作为确定基准刑的依据。通过归纳案例,可以设定以下三个幅度确定量刑基准点:
(1)血液中酒精含量在80—160mg/100ml之间,在拘役1—2个月之间选择量刑起点;
(2)血液中酒精含量在160—320mg/100ml之间,在拘役2—3个月之间选择量刑起点;
(3)血液中酒精含量在320mg/100ml以上,在拘役3—4个月之间选择量刑起点。
2.根据驾驶车辆的危险性不同确定量刑基准。一般而言,驾驶车辆越大,肇事后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就越大,醉酒驾驶二轮摩托车肇事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与醉酒驾驶汽车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相比,一般要小得多。因此驾驶车辆的大小及型号与驾驶行为的危险性有很大关系,按照车辆本身危险性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也是对驾驶人员注意义务的要求从低到高的顺序,可将机动车辆区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摩托车;
(2)轿车及小型客车;
(3)中型客车及一般货车;
(4)大型客车及大型货车。
在确定具体醉酒驾驶行为的量刑起点时,应当以被告人的醉酒程度为基础,辅以所驾驶车型等级,醉酒程度越大,量刑起点越高,驾驶车辆的危险性越大,量刑起点也越高。比如对于大型客车或大型货车的驾驶人员,醉酒程度刚达到入罪标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准量刑幅度内,将拘役两个月作为量刑起点。对于摩托车的驾驶人员,醉酒程度接近160mg/100ml的,也可以根据所驾驶车辆的危险性相对较小,将拘役一个月作为量刑起点。对于驾驶小型摩托车并且血液中酒精含量刚到定罪标准,又没有其他从重情节的,可考虑免予刑事处罚。
醉酒驾驶行为的实际危险大小还取决于被告人的驾驶能力、驾驶车辆本身的安全状况、行驶路段的实际交通状况及驾驶行为的实际表现等因素。在确定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时,这些情节均有重要意义。
1.被告人的驾驶能力。包括被告人是否具备与驾驶车辆相当的驾驶资格及既往驾驶记录。一般而言,无证驾驶说明行为人未受到系统的安全驾驶训练,其驾驶行为的危险性较大。有多次违章纪录的行为人与有良好驾驶记录的行为人相比,其在醉酒后不能安全驾驶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以前有过肇事记录的行为人,其对醉酒驾车的危险性有更具体真切的认识,再次醉酒驾车,只能说明其置客观存在的高度危险性于不顾,放任危险结果的发生,应当予以从重处罚。
2.驾驶车辆本身的安全状况。包括车辆载客情况、载货情况、安全性能等。驾驶车辆载客较多的,醉酒驾驶行为不但对道路上其他交通参与人员会造成危险,对车辆本身的参乘人员,也有很大危险。如果车辆上装载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发生事故后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会更大。车辆本身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比如刹车性能不好的,醉酒驾驶后发生危险后果的可能性就更大。
3.驾驶路段交通状况的不同。道路既包括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也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醉驾行为发生时道路上车辆及行人的流量大小,也是影响肇事后果的重要因素。道路上车辆和人员越多,越是要求驾驶人员谨慎驾驶,醉酒驾驶行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4.被告人驾驶行为的实际表现。由于行为人对酒精的耐受度有个体差异,醉酒后的驾驶行为也会有不同表现。驾驶过程中有严重违章行为的,说明行为人醉酒程度较深,驾驶行为的危险性就较大,已经发生事故后果的,更说明醉驾行为的严重危险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是危险驾驶罪其中一种行为类型之一。
有法律人士表示,血液中乙醇含量超80mg/100ml即被定性为醉驾,涉嫌危险驾驶罪被查获后一般可以取保候审,案件移送检察院后,检察院决定提起公诉,再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危险驾驶罪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