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拍卖销路畅说起字画拍卖喜忧参半。喜的是拍卖额屡创新高,忧的是假货太多。“好画卖得好,赝品也卖得火!”这是一位资深拍卖从业者对目前书画拍卖现状的感叹。其潜台词不言自明——“赝品收藏也形成了市场”。记者在拍卖会上经常能见到一些买家只要遇上大名头的作品就买。有的买家只要见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李可染、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名头的作品露面,不论真假也不论好坏,甚至不管价格,凭着自己雄厚的财力踊跃竞投,志在必得。一些买家在拍卖场上不论拍品的真赝,只要看到名家作品价格便宜就举牌。今年5月,在北京某拍卖会上,坐了一天没顾上吃午饭的老周些许倦意都没有,他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天太值了,我花2000多元就买了8张画,而且都是大名头。”类似老周这样的买家在拍卖场上并不少见。国画造假,如今成了艺术品市场的一层黑幕。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家郭庆祥为记者揭开了收藏界黑幕的一角。他指出,有些拍卖行联手画贩子进行组合欺骗,假画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使用请名人题跋作序的手法包装自己,颠倒黑白,让人无所适从。一些收藏者只要看到权威人士的题跋,就认为吃了定心丸。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画家介绍,他曾亲眼在市场看到某拍卖行的业务员以1500元的价格购得范曾画作仿制品一幅,没过两天,该赝品以2.5万元的高价登上了某拍卖会的精品架。讲起这件事,他激愤不已。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总对记者说,“早些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为得到真品而雀跃不已,也会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乱真。”赝品究竟是如何进入到拍卖会场的呢?一位自认是“行家”的人对记者透露,这就是拍卖双方的交易,“无底价”拍卖就是赝品的集散地。个别拍卖公司举行的小拍,大多采用无底价拍卖。所谓“无底价”,往往是大小名家的仿制作品,也就是赝品。因为无法定价,所以只好无底价。一些小的拍卖行甚至专做“无底价”的书画拍卖生意。在拍卖公司所拍的假货中,很少是直接来自造假者本人,而是“中间人”送来的。现在有一批人专门造假画,造一幅逼真的假画一般需要四到六人才能完成。造完了就卖给专门收假画的“中间人”。“中间人”收了这些假画后,有的按真画直接卖出去,有的就拿到拍卖公司出手。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某些卖家把赝品拿到拍卖会后,利用自买自卖或委托人来竞买的方式,在拍卖公司获取了成交证书后,如同获得了赝品变真品的金手指一样,为赝品今后通过私下交易和继续上拍卖会找到了‘合法’的依据。”“海外回流”假成“真”在眼下的拍场上,“海外回流”艺术品的价格均比国内的拍卖价高出很多,成交率几近100%。正是利用国内买家对海外回流艺术品的这种信任,制假贩假者便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从中牟取暴利。一些造假者将赝品卖给海外藏家,海外藏家受骗上当后将赝品返销国内。少数拍卖公司为了一己之利也浑水摸鱼,以赝品冒充“海外回流”,使得“海外回流”艺术品中赝品层出不穷,名声大打折扣。海外回流艺术品中的赝品问题,已成为当前拍卖市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报道,近两年来,海外回流的赝品数不胜数。去年,上海某拍卖公司的一件“海外回流”拍品———仿自江苏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真迹《红葵黄花》的《锦葵红杏》,以112.2万元成交,这是在国内以“海外回流”名义拍出的高达百万元级的假画,叫人瞠目结舌!伪造淮安市博物馆藏潘天寿绘画,拿到拍卖市场上高价成交,这已不是第一次。近几年,该博物馆藏潘天寿人物画《佛寿无量》和山水画《川中山水》,曾先后被人不厌其烦地多次仿造,其中《佛寿无量》被两次克隆,分别以33万元和17万元港币拍卖成交。《川中山水》竟被四次仿造,成交总金额达100余万元之巨。眼下,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赝品、伪作充斥,“大师名品”层出不穷,“海外回流”自然也难以幸免。一些人趁市场混乱浑水摸鱼,以“海外回归”文物为幌子,把赝品送上拍卖会。一些拍卖公司为了得到佣金,疏于把关,致使许多低劣伪作走上了拍场。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