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合什么条件可以算是经济诈骗
在中国现行刑法中并未设立单独的“经济诈骗罪”条目,而是统一归入了“诈骗罪”这一大类之下。
其具体构成要素包括:首先,犯罪主体应是一般的自然人,即年满十六周岁者均可被视为潜在的加害对象,无须具备任何特定身份;其次,从主观要件来看,当事人必须存在明知故犯、故意为之的心理状态,而过失行为则无法构成此罪;再次,本罪所侵害的法益范畴主要涉及到公民个人的财产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安全秩序;最后,从客观行为表现来看,涉案人员需以各种手段行骗,致使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遭受损失,且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个人资料泄露被诈骗了怎么办
因遭遇欺诈而身份信息暴露之时,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进行补救:
1、立即更换认证账户。
当前电子信息普及,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故且未及时更换账户,那么该账户所登录的各类信息将持续外泄。
一经确认信息泄露源头,便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账户,并从根本上切断泄露渠道;
2、修改关键性密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极高,一旦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其影响范围极为广泛。
特别是对于热衷于网上购物的人群而言,个人信息通常与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紧密相连。
一旦个人信息遭受泄露,应立即修改关键性的密码,以防止经济损失进一步扩大;
3、及时向警方报案。
一旦个人信息遭受泄露,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
报案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作为备案记录。
若未来有更多的受害者遭遇类似事件,便可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既能有效维护个人隐私权,又能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4、寻求律师协助。
若个人重要信息遗失,且已知晓信息丢失原因或掌握大量线索,则可向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规定。
如律师认为可行,即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5、搜集相关证据。
在信息泄露之后,您可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电子邮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
此时,请务必保持警惕,详细记录下对方的电话号码或电子邮箱地址等关键信息。
尽管这些信息看似琐碎,但一旦成功搜集,不仅有助于您自身的维权行动,还有可能为其他受害者提供帮助;
6、对于非关键性信息,可暂时置之不理。
目前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防不胜防。
若每件事情均需追查到底,恐怕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那些无关紧要、不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信息,可选择暂不处理。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