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取保候审,但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保外就医。保外就医的条件包括身患严重疾病、原判无期徒刑或死刑缓期两年后减为无期徒刑、身体残疾且生活难以自理等。
在我国,没有保释的规定。刑法中类似于保释的规定是取保候审。那么,被判拘役的囚犯是否还可以适用取保候审呢?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取保候审。因为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为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决定的对未被判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因此,不适用于被判处拘役刑的犯罪分子。但判刑后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保外就医,在监外执行刑罚。保外就医的条件如下:根据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的通知,已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在改造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准予保外就医:(一)身患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二)原判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两年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从执行无期徒刑起服刑七年以上,或者原判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三分之一以上,患有严重慢性病,长期治疗无效。但是,如果病情恶化有死亡危险,改造表现良好,则不受上述期限的限制。(3)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年老多病,已失去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拘役与取保候审有什么区别?
拘役和取保候审是两种不同的刑事司法措施,在法律适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拘役是指被判处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刑罚,但最长不超过2年。在拘役期间,被判处者需要被关押在监狱或拘役所中,并且需要接受劳动改造和教育。
取保候审是指被判处1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刑罚,但最长不超过1年。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判处者可以被允许在家中或指定的地点自由活动,但是需要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和限制。取保候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被判处者的人身安全和案件调查的顺利进行。
拘役和取保候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刑罚的期限、被判处者的自由度和监管方式等方面。拘役的刑罚期限较长,对被判处者的人身自由限制较大,而取保候审的刑罚期限较短,对被判处者的自由度较高,但监管方式较为严格。
在具体运用中,拘役和取保候审的选择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以及被判处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被判处的是轻微的犯罪行为,或者被判处的是短期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那么拘役可能会更加合适;而如果被判处的是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或者被判处的是长期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那么取保候审可能会更加合适。
刑法中类似于保释的规定是取保候审。但是,被判拘役的囚犯不适用于取保候审。拘役是指被判处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刑罚,而取保候审是指被判处1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刑罚。拘役的刑罚期限较长,对被判处者的人身自由限制较大,而取保候审的刑罚期限较短,对被判处者的自由度较高,但监管方式较为严格。在具体运用中,拘役和取保候审的选择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以及被判处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二条已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在改造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准予保外就医:(一)身患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二)原判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从执行无期徒刑起服刑七年以上,或者原判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期限(已减刑的,按减刑后的刑期计算)三分之一以上(含减刑时间),患严重慢性疾病,长期医治无效的。但如果病情恶化有死亡危险、改造表现较好的,可以不受上述期限的限制。(三)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的。(四)年老多病,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