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全年发生此类事故514起,死亡785人;到2003年上升为621起,死亡960人。去年4月,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连续发生13起比较严重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或中毒。
安全监管漏洞多
频发的事故再次说明,危险品生产、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存在重大漏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专家介绍,国务院2002年颁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条例规定看,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涉及10个部门,如交通、民航、铁路、公安、质监等,但在安全监管方面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而职能交叉是最大的漏洞。
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危险化学品的产量每年以较大幅度增长,从而给危险化学品的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目前我国载入名录的危险化学品共有七大类、3823种,其中剧毒化学品有338种,液氯就是其中一种。大量危险化学品尤其是剧毒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等,最不能缺失的就是安全监管。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的一位成员指出,多头管理和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是造成这类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比如,淮安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这些部门好像都在管,但其实谁也没有真正管住。它们就好比人的五指,如果不能握成拳头,就不能重拳出击,更谈不上构筑有效安全网了。
危险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安全防范问题。但据这个行业内的有关人员介绍,相对于生产和使用环节,目前运输环节人员素质最令人担忧。由于运输企业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甚至有一些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企业规避监管,低门槛招聘有关人员投入到运输工作中,这就为安全运输造成了极大隐患。
急需重新束紧安全带
面对严峻的危险品安全监管形势,有关专家建议,要从科技创新、完善法规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着手,打出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从根本上减少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据有关专家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研制出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监管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新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一些企业试用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GPS这个平台,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进行全程监控。一旦遇到险情或发生事故,监控终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通知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和发展。
一些专家建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修改应迅速提上日程。目前这部法规已很难完全适应安全监管形势的需要,最应解决的就是多头执法、多头管理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安全生产事前监管的力度,从制度上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另外,国外对危险品生产、运输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和任职资质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行业门槛还比较低,极易诱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