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掩隐罪的明知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确指出,对于隐蔽罪而言,所谓“明知”乃是指行为人确切地知晓或理应认识到自己正在窝藏、转移、收购、代理销售或者采用其他手段来掩盖、掩饰的物品正是犯罪所得及其衍生利益之所在。然而若行为人对事实情况毫不知情,即不存在“明知”的主观状态,那么便无法被判定为犯有此罪。在实际案件中,对于“明知”的判断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例如行为人所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知识水平、积累的经验以及行为表现出的反常程度等等。只要行为人确系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衍生利益而故意加以掩盖、掩饰,便可据此判定其已触犯了隐蔽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如何判断受过抚养教育
扶养关系是一种依据婚姻家庭关系、非婚姻联系以及拟制血亲家庭联系所产生的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及教导责任(包括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责任)。对于子女成长的必要花费,父母具有直接承担的义务;无论是合法所生的孩子还是非婚生子,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欺凌和不公对待。未亲身抚育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也应当负担起孩子的基本生活费用以及教育支出,直至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
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
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对于隐匿犯罪所得罪进行判定时,必须关注行为主体能否明确认识到自己处理的物品系来源于刑事犯罪活动。换言之,若行为人对此事实全然无知,那么就无法被认定为隐匿犯罪所得罪名成立。然而在实践中,法院往往需要综合评估行为人的职业经历、专业素养以及其它相关因素,以确定他们是否具备清晰的认知能力。只有当行为人出于蓄意或刻意,对其正在处理的犯罪所得进行隐瞒和掩盖时,才能认定隐匿犯罪所得罪罪名成立。
全文919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