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段内容讲述了假想防卫和防卫不适时两种情况。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错误地认为存在非法侵害,实施防卫行为,但最终导致损害的行为。防卫不适时是指在不法侵害行为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对不法侵害者实行的防卫行为。总的来说,防卫不适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具备正当防卫的性质,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区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错误地认为存在非法侵害,从而实施防卫行为,但最终导致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防卫不适时,是指在不法侵害行为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对不法侵害者实行的防卫行为。总的来说,防卫不适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因而不具备正当防卫的性质,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假 想 防 卫 与 防 卫 不 适 时 的 区 别
假想防卫与防卫不适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制止侵害的发生或扩大,且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而防卫不适时则是指在非法侵害已经发生,防卫行为已经完成之后,防卫行为仍然继续存在,且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因此,假想防卫与防卫不适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为,后者是在非法侵害已经发生之后继续存在的防卫行为。前者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后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假想防卫与防卫不适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制止侵害的发生或扩大,且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后者则是在非法侵害已经发生之后继续存在的防卫行为,且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前者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后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