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律文书中出现错误并被法院撤销,已执行的财产应被法院裁定返还给取得财产的人。若取得财产的人拒绝返还,则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案件执行完毕或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时,执行机关可以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时的状况。这被称为司法救济制度。
依据所给的句子,我理解其含义是:
如果执行回转,即在执行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文书后,发现该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文书有错误并且被法院撤销,那么对于已经被执行的财产,法院应当做出裁定,命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如果取得财产的人拒绝返还,则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在案件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撤销或者变更的,执行机关对已被执行的财产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时的状况的一种救济制度。
执行回转程序的作用是什么?
标题:执行回转程序的作用及法律分析
一、执行回转程序的作用
执行回转程序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因当事人申请或因审判监督程序决定中止执行程序后,在法定期间内将案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程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司法权威:执行回转程序的行使,有助于确保司法的公正、公平和权威,防止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质疑和抗拒,维护了我国司法制度的稳定和权威。
2.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执行回转程序的进行,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当事人重新获得对案件的司法处理,避免其因等待司法裁判结果而遭受不必要的困扰。
3. 规范司法行为:执行回转程序的行使,有助于严格规范司法行为,防止司法人员利用职权谋取不当利益,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公平。
二、法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申请或因审判监督程序决定中止执行程序后,在法定期间内将案件恢复到原状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这一规定为执行回转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本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中止诉讼的,不得以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为由恢复原状。”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只有满足法定条件,才能恢复原状。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原状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原状的书面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恢复原状的裁定,并通知当事人。”这一规定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途径和程序。
总之,执行回转程序的行使,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规范司法行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确保案件公正、公平、权威地审理。
执行回转程序是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种程序,当当事人申请或因审判监督程序决定中止执行程序后,在法定期间内将案件恢复到原状。这一程序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规范司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申请或因审判监督程序决定中止执行程序后,在法定期间内将案件恢复到原状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中止诉讼的相关规定。因此,执行回转程序的行使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规范司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的,对已被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拒不返还的,强制执行。执行回转时,已执行的标的物系特定物的,应当退还原物。不能退还原物的,可以折价抵偿。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